大學生就業,路在何方?--代表、委員求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四問”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記者周寧、羅宇凡、顧瑞珍)“沒就業先失業咋辦?”“沒經驗就沒工作咋辦?”“沒資本咋創業?”“求職心態怎樣才算夠低?”金融危機形勢下,這一連串問題,壓得610多萬2009年的高校畢業生們喘不過氣來。全國兩會開幕在即,代表、委員們紛紛答疑解惑,為大學生就業開“良方”。沒就業先失業咋辦?[故事]安徽醫科大學05級本科生小王,已經投了15份求職簡歷,分布如下:北京5家,上海7家,廣州3家。“去了一趟北京、兩趟上海,仍杳無音信。恐怕還沒就業,就先失業了。”與此同時,安徽省鳳陽縣傳來消息:10年來,全縣35家鄉鎮醫院沒有新進一個醫科大學生,有的甚至成了只剩院長和護士的“空殼”醫院。[分析]“當前,我國基層教育、衛生、文化等涉及民生的崗位對高素質人才的缺口很大。但由于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高校畢業生扎堆現象嚴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郭國慶說。郭國慶說,近幾年,從北大學子賣豬肉到研究生當保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向基層崗位靠攏,一方面凸顯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另一方面也說明畢業生更加趨于理性。“到基層工作,既能實現就業,又能得到鍛煉,符合就業大方向。”[政策]2009年,國家將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實施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就業補貼政策;對參加面向基層就業項目的畢業生給予生活補貼等。[建議]“政府‘埋單’,為大學生創造就業崗位,是雪中送炭之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程天權說,“下基層就業絕非人才浪費。大單位人才濟濟,上升空間小,而基層單位,不僅上升空間大,而且能讓你在短時間內了解社會實際情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保集團公司總裁吳焰認為,大學生就業前,可以通過個人、學校、國家聯合投保的方式,使之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為他們面向基層就業提供后續保障、緩解心理壓力。沒經驗就沒工作咋辦?“企業對高校培養的人才認可與否,不在于畢業生是否有工作經歷,而在于他們是否具備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全國人大代表、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汽車教研室主任甘善澤認為。“當前,精英教育、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都絞盡腦汁向‘綜合性大學’靠攏。而社會并不需要那么多理論型、研究型人才,‘適銷不對路’。”程天權委員說。“由政府、企業聯手建立的培訓機制,可以充當‘緩沖閥’,有效契合就業市場的供求關系。”甘善澤代表說,可以此為契機,鼓勵大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考試、輔修第二專業、利用課余時間到社會兼職增強就業競爭力。還有代表、委員建議,可以在職業技術類院校探索“校企合一”的辦學模式,把生產線搬進學校,推行“學校即企業、課室即車間、教師即師傅、學生即員工”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僅學到實用技術,而且積累工作經驗。沒資本咋創業?求職心態怎樣才算夠低?[故事]長春稅務學院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小張說,他們班近70人,僅有10人找到了工作。“工作單位環境不好,薪水太少,連自己都養不活,還不如在家待著‘啃老’。”與此同時,剛剛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的劉波回國求職,選擇了月薪只有3000多元的一家風電公司。“對于久離祖國的我,剛就業,錢不是主要的,積累社會經驗才是關鍵,堅信風能產業在中國會蓬勃發展。”[分析]“甘于‘啃老’的群體越來越多,主要原因是現在的畢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勤勞、勤儉意識較弱,對金錢追求較高,使他們眼高手低,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困惑。”程天權委員說。[政策]2009年,國家要求各高校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必修課,幫助畢業生提高求職技巧,調整就業預期。[建議]“無論國內應屆畢業生,還是歸國留學人員,都應懷著‘面對現實、放下架子、多為國家做點實事’的心態,把眼光灑向基層。”程天權委員說,放低姿態,并非意味著放棄自我,而是對未來事業的一種戰略規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