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一師十團打造和創建學習型團場成績斐然
】 進入21世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十團適應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知識信息化時代的需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努力培養適應新世紀屯墾戍邊要求的高素質職工隊伍為目標,積極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當知識型農工”活動,加快了職工隊伍知識化進程,推進了科技興團,增強了團場綜合競爭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黨員干部身體力行成為學習帶頭人
十團充分認識到創建學習型團場的重要性,黨委中心學習組帶頭學。為把學習落到實處,每月把需要學習的內容和計劃制定好,嚴格按內容和計劃進行。堅持做到工作再忙學習不間斷,春耕春播和“三秋”拾花工作中,黨委中心學習組成員,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學習。每周堅持學習三至四次,采取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先后學習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WTO知識讀本》、《現代農業實用新技術》、《公共行政概論》、《工商管理概論》等一系列知識,學習堅持長年不間斷,使黨委中心學習組成員的理論和專業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機關干部和連隊干部學習常抓不懈。機關每周五下午定為學習日,連隊干部學習放在每個周日。團充分發揮團基層黨校主陣地作用,每年適期舉辦干部政治、理論、法律知識培訓班,除理論和業務學習外,重點學習國家、兵、師黨委的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規,使干部通過學習,了解和熟知了國家、兵、師的相關政策,提高了自己的政策和理論水平,為開展好工作打好了基礎。
創新學習載體 構筑學習平臺
十團為給干部職工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團里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先后投資800多萬元,為全團42個基層單位新修和維修了文化站,每個單位都有一個多功能的文化站和圖書閱覽室,形成了“團部有中心圖書館,連連有圖書室”。為滿足干部職工的學習需求,全團每年訂閱報刊雜志百余種,訂閱各種報刊雜志的費用高達30多萬元。各連隊除從郵局訂閱《兵團日報》、《塔里木報》、《農村百事通》、《農業科技》、《農家致富顧問》、《新疆農墾科技》等書報外,還大量從新華書店購進種、養殖、法律和科技等方面的書籍。全團平均每戶訂閱報刊雜志達3至5份。團部中心圖書館天天開放,方便了干部職工的借閱。連隊圖書閱覽室農閑時天天開放,農忙時每周開放一至二次。全團現有各類藏書達30多萬冊300余種,干部職工在知識的海洋中尋找到了豐富的“礦藏”。
十團推進職工素質工程,努力培訓“四有”職工隊伍,進一步加強教育培訓陣地建設,整合團場各類教育資源,發揮基層黨校、職工業余技校、“綠色證書”培訓基地、科技之冬、電視電化教育等各種現代化教育培訓手段,拓展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創新教育的形式和載體,組織開辦各種適應性、實用性強的中短期專業技術培訓班,按照因材施教、干啥學啥、學以致用的原則,組織好農業十大主體實用技術、節水灌溉、庭院經濟實用技術、農業機械保養、科教文衛行業知識等一系列職業技術技能教育培訓。
在此基礎上,十團還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活動,組織職工特別是青年職工開展拜師學藝活動,學絕技、學絕活,培養和造就更多的“能工巧匠”、“名師高徒”、“技術標兵”和“技術創新帶頭人”,團對那些愛崗敬業、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技術業務標兵予以表彰獎勵,為職工獲取知識,提高技能、增長才干創造了機會和平臺。
十四連職工李繼清,在團組織學習各類科技知識的基礎上,長年訂閱各種報刊雜志10余種。他在自己訂閱的一份雜志上,看到一條信息,養殖獺兔賺錢,就決定養殖,自費到北京學習養兔技術。回來后,投資6萬多元建起兔舍,飼養了100多對種兔,一年之后,獺兔發展到4000多只,他僅出售種兔和皮毛,年純收入達14萬元。他致富之后又帶動600多戶職工從事養殖獺兔,每戶年純收入3至5萬余元,被評為農一師勞動模范,兵團致富能手。
十二連職工盧祖環是一名從內地來疆不久的合同工,為種好棉花,他除虛心參加團和連隊各類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外,還向連隊農業技術人員求教外,自己還從書本中自學植棉技術,他家每年僅在購買和訂閱各種科技書報的開支就達500多元。2004年,他承包的40.4畝長絨棉,在他科學的精心管理下,畝產籽棉達550公斤,成為十團植棉史上單產最高的職工,被十團評為“十佳植棉明星”。他逢人便說:“要想獲高產,多看科技書,科技書籍是奪高產的好幫手!”
人才成為團場事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十團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每年都要選派干部外出培訓或到區內外的大專院校進修。全團900余名各級干部中,大專文化程度占65%以上,本科文化程度占8%,高中、中專占27%左右。為鼓勵干部職工參加各類專業的自學考試,該團制定了相關的獎勵政策,調動了干部職工參加成人教育的積極性,全團每年都有近百人報考各類成人大專院校,學成后都回到了團場,為團場的生產和經濟建設服務,成為團場生產和經濟建設的主力軍。
十團重視引進人才工作。自1999年以來,先后安置國家統分大中專畢業生76人,安排“五大”畢業生262人,從內地大專院校引進各類大學本科畢業生38人,他們分別工作在農業第一線和教育戰線上,農業單位基本實現了“一連一生”。經過幾年的鍛煉,他們已經成為各條戰線上的骨干力量。
茍旭光是1997年從四川引進的水利水電專業畢業生,多年來,他勤奮工作,好學上進,目前已成長為十團水利灌溉科的副科長。全團有40多名引進的大中專畢業生已走上基層連隊領導崗位,成為團場屯墾戍邊事業的接班人。
十團堅持做到“送出去,請進來”,干部職工的文化素質得到不斷的提高。干部職工通過學習,掌握了新的知識,為團場的生產和經濟建設服務。全團 42個基層單位,每個連隊都配有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團場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2004年,全團總產籽棉3500萬公斤,完成國民總產值15968萬元,實現利潤1180萬元,職均收入達22198元,創歷史新高。2005年全團農業又獲豐收,經濟效益將創歷史最好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