諍言的最高“獎賞”是寬容
】與其刻意設“諍言獎”,不如從領導做起,形成一個機制,精心營造一個寬容不同聲音的環境
前不久,云南省政府將在全國首設“諍言獎”,最高設獎金5萬元人民幣,鼓勵民眾講真話一事又成了焦點熱議,一批“高論”、“劍論”也應景而生。
筆者看到,在圍繞“諍言獎”而發出的眾多時評中,貶褒的聲音針鋒相對,莫衷一是,正方觀點認為,設諍言獎體現了為官者雅量;代表貶方面的觀點則充滿擔憂:設諍言獎別成了“葉公好龍”、云南“諍言獎”勿成一場秀等。還有一些深度文章如《由“諍言政治”走向公共政治》也引發人們對社會政治形態的思索。
“諍言獎”之所以引發人們的興趣,乃觸動了官場及公眾社會甚為關心的一個老話題:講真話。或許是基于社會講真話難而刻意設置“諍言獎”,或許是官員出于某種目的而推出“諍言獎”。依筆者之見,諍言最高“獎賞”不是金錢,而是寬容。
公民社會,公民是社會當中的一分子,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如何,與人們息息相關。良好的社會環境,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催生著人們為社會進步而奮斗的力量;反之,不良的社會風氣會污染人們的靈魂,壓抑著人們干事的積極性。為改變社會狀況,許多志士仁人會發出吶喊,發出諍言。可以說,從進入公民社會以來,這種直指社會弊端陋習的諍言會伴隨社會發展而至的。比如,“位卑未敢忘憂國”、“忠言逆耳利于行”、“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等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格言警句。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提倡講真話應成為執政黨的經常性要求。比如,在紀念中共成立85周年大會重要講話中,胡錦濤總書記就強調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堅持重實際,講實話,出實招,求實效。講實話,也就是講真話。因此,不必人為設什么“諍言獎”,更不必出巨資作誘導。
一些人對講真話擔憂,乃在于某些地方缺少了一種環境,這就是“寬容環境”。寬容是什么?對于官員而言,就是在人民內部或在黨內對不同觀點有寬容的雅量,地方官對批評自己的意見有聞過則喜從善如流的胸襟。應該說,不論在官場還是在社會,由于各人所處的位置不同、視角不同、水平經驗不同,并非人人講的話都正確,人人發出的批評意見都有道理。某些批評也確顯情緒。面對這類聲音,一觸即跳會使聲音窒息,使自己與公眾隔閡開來。而“寬容”能聽到不同的聲音,使各種意見處于比較狀態。比較的過程,也就是人們去偽存真、去假識真、逐步統一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寬容是吸納真知灼見的磁場。在這方面,上世紀80年代深圳蛇口有句話很有見地:我可以不贊成你的意見,但誓死捍衛你講話的權利。
官員有寬容的胸襟更是密切官民關系的內在條件。實踐證明,一個聞過則喜的官員,耳邊能經常聽到真音,身邊也會聚集一批敢講真話的朋友。官員處于這樣的環境中,也會時常警惕自己,處處防患于未然,減少走彎路避免犯錯誤也會成為事實。
因此,與其刻意設“諍言獎”,不如從領導干部自身做起,形成一個機制,精心營造一個寬容不同聲音的環境更能牽動社會,牽動人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