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極到中介:理論創(chuàng)新的辯證法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理想性與現(xiàn)實性之間構建中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被一般地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那么,其奠基性體現(xiàn)在何處呢?這就是它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社會主義運動100多年的難題,即如何將社會主義理想落在現(xiàn)實的基礎之上。
回顧社會主義運動史,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不斷從理想性走向現(xiàn)實性的過程,而直到《資本論》揭示剩余價值規(guī)律,社會主義才真正成為科學。《哥達綱領批判》提出共產主義兩個發(fā)展階段的思想,將早先尚比較籠統(tǒng)地視為資本主義社會對立物的共產主義社會劃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這一劃分無疑是從理想性走向現(xiàn)實性的一大步,即在現(xiàn)實社會與理想社會之間增加了一個中介性的第一階段,將理想社會向現(xiàn)實社會做了一個延伸。這一延伸的結果,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這一剛剛從舊社會誕生出來的社會,“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也就是說,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必然與它所由脫胎出來的那個社會具有相當多的類同性。
但這一向下延伸設想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已經實現(xiàn)了完全的公有制,仍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想性的。而社會主義在落后國家的勝利,又進一步增大了理想性與現(xiàn)實性之間的分離。到中國的改革開放,雖然社會主義運動已歷經一個多世紀,社會主義社會也已現(xiàn)實存在了半個多世紀,但卻仍未能解決好理想性與現(xiàn)實性的關系問題。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才從根本上將這一現(xiàn)實的和理論上的困難化解。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中,社會主義進一步從理想性向現(xiàn)實性接近,即進一步向下延伸,從而使社會主義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即不僅在通行等價交換原則這一資產階級權利上相類同,而且在允許不占主導地位的私有制的存在上存在有限的類同。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這一初級階段又有其初級階段,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我們考察從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會發(fā)現(xiàn),其共同之點是將以往所規(guī)定的理想社會作進一步分析或劃分,將其中理想性的東西與現(xiàn)實性的東西界分開來,即找到一種“理想的現(xiàn)實性”或“現(xiàn)實的理想性”,作為理想性與現(xiàn)實性之間的中介,從而使理想性與現(xiàn)實性之間能夠互相通達。這種雙向通達也就是使理想性向現(xiàn)實性延伸,使現(xiàn)實性向理想性延伸,并通過這種雙向延伸達到對理想性與現(xiàn)實性背離問題的解決。我們看到,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所提出的仍然帶有舊社會痕跡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還是鄧小平所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是這樣一種具有雙向延伸性的中介,都是一種“理想的現(xiàn)實性”或“現(xiàn)實的理想性”。不言而喻,這種對于理想性與現(xiàn)實性關系問題的解決,就是一種“從兩極到中介”的過程。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不相容的對立面結合起來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一個直接的效應便是為打破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相容的理論禁區(qū)奠定了基礎。
如果人們固守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對于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或社會主義社會的規(guī)定,那么,一個必然的結論就是:由于社會成了唯一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商品交換所要求的不同所有者的條件已不存在,因而,社會主義就必然意味著計劃經濟。但如果人們接受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將社會主義從理想性向下延伸,承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著多種所有制,則計劃經濟對于社會主義就不再是必然的,而是無論計劃也罷,市場也罷,都只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并不能決定一種經濟是否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市場機制既能為資本主義所用,也可能為社會主義所用。而這一點正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劃時代認識:“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既然資本主義并不等于市場經濟,而只是如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所說的那樣,是建立于市場經濟之上的上層,那么,社會主義便并非與市場經濟相對立,從而也就有可能以某種方式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不同便只存在于市場經濟之上的上層部分。這部分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是私人壟斷基礎上的雇傭勞動制度,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便應當是對這一制度的否定,即否定以私人壟斷為基礎的雇傭勞動制度。這一否定,也就正是對作為社會主義之前提的公有制的肯定。公有制既是對私人壟斷的否定,也是對以之為基礎的現(xiàn)代雇傭勞動制度的否定。這樣,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言,根本問題便是如何將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
這種結合的最一般限制是既保證市場經濟存在,又保證公有制存在。但既然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層,那么,重要的問題便是公有制如何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基層上存在。絕對集中的國有制只是公有制的一種可能的形式,而不是唯一形式;除去國有制之外,集體所有制也是公有制的一種可能形式。此外,國有制也不等于絕對集中的國有制,而是有可能將所有權與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具體的產權內容以某種方式分離開來。按這種理解,公有制便是與市場經濟存在的條件相容的,從而是能夠建立在市場經濟之上的。集體所有制由于其眾多性,是能夠滿足產權分散的市場機制的要求的,實行所有權與其他產權內容相對分離的國有制也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滿足產權分散之要求。而且,事實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不要求完全的公有制,而只是要求以公有制為主體;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是能夠容許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因為只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就能夠從總體上保證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和以實現(xiàn)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性質。
我們看到,建立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進一步將社會主義理想向下延伸,將每一個人的自由發(fā)展的共產主義社會這一人類最為崇高的理想性目標,同看似難以與之相容的現(xiàn)代最為現(xiàn)實的經濟生活方式——市場經濟結合了起來,使理想進一步現(xiàn)實化。顯然,這種結合不是一種無原則的拼合,而是以一種適當?shù)姆绞綄α⒌碾p方中介,并由此將市場經濟包容在社會主義之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