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如何保持經濟增長,肯定是今年兩會最突出的主題。一些香港的政協委員及人大代表把關注目光放在《勞動合同法》上,香港的人大代表團正考慮就《勞動合同法》提出實施細則等方面的提案。筆者認識的一些香港政協委員,也都表示將在大會或小組發言,探討《勞動合同法》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相應建言。大家都認為,建設性地提出建言,是為了這部法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利于更好地解決新問題。
去年我兩次到浙江,在所到之處都聽到民營企業家嘆苦經,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是《勞動合同法》給他們帶來的困惑。臺灣的媒體同行從在廣東、江蘇投資的臺商那里,也聽到很多類似的反映。
《勞動合同法》的通過與實施,是中國保護勞工權益的重大舉措,其出發點著眼于社會公正,特別是為農民工提供法律保障。這部法律在起草和討論乃至于表決過程中,都受到海外媒體的關注,即使是一貫對中國事務比較苛刻的一些西方媒體,也都肯定這部法律而不再吹毛求疵。這期間,我了解到香港和臺灣的企業家有些擔心,我的下意識反應是:資本家肯定不喜歡保護勞工的法律。
現在看來,不能如此簡單地看待《勞動合同法》實施中出現的問題,不宜用勞資對立甚至階級斗爭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神奇發展”(越南學者的用語),形成了中國的“世界加工廠”地位,這是由投資者(包括港臺企業家、西方跨國公司以及中國的民營企業家)與大量吃苦耐勞的勞工一同造就的,兩者缺一不可;政府的決策以及高效的服務,同樣不可或缺。這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特點,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無法比擬的。
無可否認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相關的法律對資方傾斜較多,《勞動合同法》正是為了平衡這種傾斜。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與和諧社會的目標,也要求法律應該同樣保護勞工的權益。把握兩者之間的平衡,是成功實施《勞動合同法》的關鍵。所謂成功,就是在保護勞工權益的同時,也要保護資方的合法利益,不能在實施這部法律的時候出現偏差,而這種偏差不僅可能損害資方利益,更可能影響企業的正常運作。
我們從一個細節看《勞動合同法》實施中出現的問題。
《勞動合同法》規定,員工在延長工作時間方面,每日不得超過3個小時,每月累計不得超過36個小時。一位香港的人大代表說,事實上很多出口產品都有季節性的需要,在訂單高峰期,特別是珠三角的外資工廠,需要加班的時間遠高于每月36個小時的規定,廠商和員工都很難按照這個規定執行,加班經常都會超出這個時限。因此,香港的人大代表團準備在本次人大會議對《勞動合同法》提出修改提案,使工廠員工加班的規定更具彈性,以方便企業的運作。一位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在準備好的書面發言中指出,《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在廣東的一些外資企業產生了副作用,一些不法之徒以貫徹《勞動合同法》為名,煽動工人鬧事,值得警惕。他認為內地有些地方政府宣布不再支持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型企業,要求推行“產業結構調整”,“退二進三”。這位委員覺得,政府利用行政手段限令整改和淘汰能耗高、污染嚴重的企業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但產業升級、更新換代應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決定,政府如果用行政手段拔苗助長,必將傷害現有企業,還容易導致地方產業“空心化”。
香港的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普遍認為,應該加快制訂《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細則,應該充分調查本法實施以來出現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再草擬相關的細則并且充分聽取企業界與勞工兩個方面的意見。金融危機當前,外部經濟環境惡化,中國的出口企業普遍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勞動合同法》的修訂以及細則的制訂,必然有助于企業的經營與正常運作,而這肯定也符合勞工的利益。企業如果倒閉,勞工同樣受害,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鳳凰衛視評論員何亮亮)
去年我兩次到浙江,在所到之處都聽到民營企業家嘆苦經,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是《勞動合同法》給他們帶來的困惑。臺灣的媒體同行從在廣東、江蘇投資的臺商那里,也聽到很多類似的反映。
《勞動合同法》的通過與實施,是中國保護勞工權益的重大舉措,其出發點著眼于社會公正,特別是為農民工提供法律保障。這部法律在起草和討論乃至于表決過程中,都受到海外媒體的關注,即使是一貫對中國事務比較苛刻的一些西方媒體,也都肯定這部法律而不再吹毛求疵。這期間,我了解到香港和臺灣的企業家有些擔心,我的下意識反應是:資本家肯定不喜歡保護勞工的法律。
現在看來,不能如此簡單地看待《勞動合同法》實施中出現的問題,不宜用勞資對立甚至階級斗爭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神奇發展”(越南學者的用語),形成了中國的“世界加工廠”地位,這是由投資者(包括港臺企業家、西方跨國公司以及中國的民營企業家)與大量吃苦耐勞的勞工一同造就的,兩者缺一不可;政府的決策以及高效的服務,同樣不可或缺。這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特點,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無法比擬的。
無可否認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相關的法律對資方傾斜較多,《勞動合同法》正是為了平衡這種傾斜。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與和諧社會的目標,也要求法律應該同樣保護勞工的權益。把握兩者之間的平衡,是成功實施《勞動合同法》的關鍵。所謂成功,就是在保護勞工權益的同時,也要保護資方的合法利益,不能在實施這部法律的時候出現偏差,而這種偏差不僅可能損害資方利益,更可能影響企業的正常運作。
我們從一個細節看《勞動合同法》實施中出現的問題。
《勞動合同法》規定,員工在延長工作時間方面,每日不得超過3個小時,每月累計不得超過36個小時。一位香港的人大代表說,事實上很多出口產品都有季節性的需要,在訂單高峰期,特別是珠三角的外資工廠,需要加班的時間遠高于每月36個小時的規定,廠商和員工都很難按照這個規定執行,加班經常都會超出這個時限。因此,香港的人大代表團準備在本次人大會議對《勞動合同法》提出修改提案,使工廠員工加班的規定更具彈性,以方便企業的運作。一位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在準備好的書面發言中指出,《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在廣東的一些外資企業產生了副作用,一些不法之徒以貫徹《勞動合同法》為名,煽動工人鬧事,值得警惕。他認為內地有些地方政府宣布不再支持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型企業,要求推行“產業結構調整”,“退二進三”。這位委員覺得,政府利用行政手段限令整改和淘汰能耗高、污染嚴重的企業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但產業升級、更新換代應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決定,政府如果用行政手段拔苗助長,必將傷害現有企業,還容易導致地方產業“空心化”。
香港的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普遍認為,應該加快制訂《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細則,應該充分調查本法實施以來出現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再草擬相關的細則并且充分聽取企業界與勞工兩個方面的意見。金融危機當前,外部經濟環境惡化,中國的出口企業普遍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勞動合同法》的修訂以及細則的制訂,必然有助于企業的經營與正常運作,而這肯定也符合勞工的利益。企業如果倒閉,勞工同樣受害,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鳳凰衛視評論員何亮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