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職工插上奮飛的翅膀—蘇州職工素質工程一覽
】蘇州是一個千年文明古城,蘇州更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化新城。
文明古城崇尚知識的底蘊,現代化新城的創業需要,兩者的結合,催生了一場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職工知識化、技能化運動———蘇州市職工素質工程。
當蘇州確立了以古城區和新加坡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一體兩翼”的發展“姿態”時,職工素質工程也給百萬職工插上了提升自我、躍身改革發展洪流的堅實翅膀。
2001年,實施“十五”計劃的第一年,蘇州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主導和高新技術產業,構筑開放型經濟、民營經濟和規模經濟的發展格局已成為蘇州加快發展的必然。
發展需要職工素質支撐。
蘇州市總工會敏銳地意識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職工隊伍,進一步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至關重要。
2002年3月,市總出臺《關于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培育知識化職工”活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加速提升職工綜合素質的目標和基本要求。
2003年5月,市總與市委宣傳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爭創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的實施意見》。
2004年6月,市委宣傳部、市總工會等7個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深入開展‘兩爭一樹’活動,大力推進職工素質工程的實施意見》,使全市職工素質工程在各部門的優勢互補中得到強勢推進。
市總工會與市文明辦、經貿委等部門聯合開展以窗口服務行業為重點,以提高職工職業道德素養、文明程度為目標的競賽活動,初步建立了以宣傳貫徹公民道德綱要—開展誠信優質服務—評選“五一文明崗、百佳文明職工”為內容的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
以提高職工科技文化、職業技能素質為重點,以工會組織職工技術比武、技能練兵為平臺,市總工會與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聯合建立了通過技能競賽選拔高技能人才的推進機制,初步形成了“選拔、培訓、競賽、晉級”的職工崗位成才的“快速通道”。
各市(區)工會圍繞總體目標,從實際出發,均制定了各自的推進計劃,并認真加以實施。各基層工會組織,從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實現企業、職工“雙贏”的高度出發,積極開展職工素質工程活動。
市總工會還將工會的一些傳統項目進行優化和革新,使其為提高職工素質煥發新的活力。比如在勞動競賽中,提出“建一個工程,練一支隊伍,出一批人才”的要求,將提高職工素質納入了競賽考核的內容;運用現代網絡手段,連續3年把體現職工綜合素質的技術革新成果、合理化建議成果在點擊率較高的“蘇州名城”網站進行發布,并請專家和網民進行評選,對優勝者由市總表彰獎勵。
在工會的推動下,經過3年多的探求與實踐,今天,在這所古老美麗城市、在眾多的企事業單位、在廣大的職工群眾中,“團隊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基本確立,一個“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
在一家不足百人的民營企業,被調查的20名外來員工,在“有何愿望”一欄中,無一例外地寫道“希望學一門技術”。
去年,有1028家企事業單位主動參加了市總開展的職工素質工程評優活動,其中非公有制企業占到80%以上。據不完全統計,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已有70%以上的企事業單位啟動了職工素質工程,涌現了無數典型經驗:
蘇州供電公司“典型案例式學習”打造學習型團隊,蘇嘉杭高速公路沙家浜收費站“日練百字、周寫一文、月讀一書、年學一技”活動,還有“工作之星、學習之星”、“學習成績與加薪”、“記好技術筆記”、“服務案例征集活動”以及“每天進步一點點”、“預案演練”、“技術共享”、“人人爭當多面手”……素質支撐城市發展
高素質的職工隊伍,支撐了蘇州經濟社會的高速健康發展。
近3年來,僅參加蘇州市各級工會職校技能培訓的職工就達兩萬人之多。全市有8萬職工在素質工程推動下,獲得了不同級別的專業技術證書,成為自改革開放以來,職工技術晉級最多的時期。
自2003年開始,市總已連續3年在全市開展了“十萬職工大練兵”活動。據統計,2003至2004年,參加由市總組織的各級各類技能練兵、比武的職工達19.4萬人。
今年,僅蘇州市總會同勞動社保局與交通、港務、園區、第四地質大隊等聯合開展的技能比武,參賽職工就超過5萬人。
一根橡皮筋,能帶來多大利潤?40萬元!一個小點子,能創造多大效益?14萬元!是誰把這些問號和答案緊密等同在一起?正是素質提升了的普通職工。
翁佳梁,被同事戲言是“連升三級”。戲言之后是敬佩。從一名普通的儀表工到赴德進修技師,從一個技校生到大學生,從一個普通工人到分管生產、工藝和設備的專業副廠長……翁佳梁的體會是,素質工程、勞動競賽為普通工人鋪就了一條崗位成才路。
1993年,翁佳梁從蘇州市技工學校電子儀表維修專業畢業后來到市排水管理處當一名儀表工。工作兩三年之后,他在一次青工比武中拿到三等獎。“可能有人不太在意這張小獎狀這面小紅旗,但對我來說卻是很大的鼓舞”,翁佳梁說。
2001年,中國與德國合作的污水處理技術培訓班在青島舉行,翁佳梁在最后的考試中殺入前10名,兩次赴德國進修。2002年,市區新建一個最大的污水處理廠──福星污水處理廠,翁佳梁作為技術骨干參加了污水處理新工藝的調試。從程序控制、工藝流程到設備調試,他借鑒德國污水處理的經驗大膽嘗試,一舉成功。去年下半年,翁佳梁被任命為福星污水處理廠副廠長。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素質工程已經成為職工高技能人才成長的“快速通道”。
市總工會與勞動部門聯手,以國家技術等級標準作為一桿秤,結合勞動技能鑒定開展勞動競賽,“不考量你的工作時間、年齡,只要有具備相應職稱的本領,我們就破格發技術等級證書。”數字顯示,通過競賽,全市實現技術晉級的職工有5萬多名,40多名職工破格直接晉升為技師。
市總工會提供的統計數據表明,以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作為主攻方向、把解決企業發展中的難點作為重點的職業素質工程,如今已換來豐碩成果:在2300多家企業、9000多個班組的競賽中,職工創新成果(發明創造)3000多項,6.2萬條合理化建議被企業采納,其中3.2萬條實施創造出12億元的效益。
實踐證明,對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開放度比較高、經濟發展比較快、進城務工人員激增、致力成為制造業基地的城市來說,職工素質工程影響深遠,有利于廣大企業乃至這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人們有理由相信,職工素質工程必將為蘇州的三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