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當中學全力打造學習型育人環境
】秋高氣爽的一天,記者來到位于貴陽城郊的烏當中學,被其林海環繞的優美自然環境和治學嚴謹的育人環境所吸引。
剛走進綜合教學樓,記者就看見一群學生圍著櫥窗氣氛熱烈地討論著什么,湊近一看,才發現他們正在針對貼在墻上的照片———該校評選的學習型家庭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認為那些家庭的確很優秀,有的則認為自己的家庭也夠格評選,希望來年選上。
在該校校長王麗華的介紹下,記者才知道該校每年一次的學習型家庭、班組等評選活動已經成為了一個校園文化現象,師生們都以能上榜為榮,并為之暗自較著勁兒。建設學習型校園,構建師生和諧發展環境不僅是該校多年來努力的目標,而且已經成為了該校師生的共同信念。
有同學用滿懷驕傲的口吻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曾就讀于該校高二(8)班的李波、汪超、李燕等6位同學在上化學課《鐵和鐵的化合物》時發現Fe(OH)2的實驗結果應該是白色沉淀,而學生看到的沉淀卻是灰綠色,于是提出了做《Fe(OH)2的實驗改進》研究課題。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他們認真實驗,改進了實驗設備和藥物等,成功地將白色沉淀物保持在了8分鐘左右,當他們在貴陽市有關活動中展示他們的成果時,曾轟動一時。事后,組員沈朝坤在實驗總結里寫道:“‘我們的實驗成功了!’雖說白色沉淀物只存在了8分鐘,但對于老師以前做的馬上就變色的沉淀物,我們又前進了一步。實驗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大家都同心協力地克服了,這次研究性學習不僅鍛煉了我們的動腦能力,也增強了我們的社交能力,要發奮、團結,才能進步。”雖然這6位同學是來自所謂差班的差生,但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卻改變了教材和實驗。
而在烏當中學,這樣的例子并非一枝獨秀,《論在烏當區修建一個楊梅加工廠的可行性》研究課題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和社會反響,近3年來,該中學參加研究性學習的學生人數達1800多人,開展課題450個,其中4個課題獲階段性成果評選一等獎、7個課題獲二等獎、13個課題獲三等獎,兩篇教師論文分獲二、三等獎。
在這些成績的背后,是該校全體師生付出的辛勞和汗水,早在2001年,該校被列為了貴陽市10所課題學校之一后,該校就成立了以校長王麗華為組長的課題領導小組,下設課題開發小組、組織實施小組、保障協調小組、成果評價小組,并制定了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目標,隨之建立了《烏當中學研究性學習課程管理條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同時,在每周每班保證有3個課時用來進行研究性學習,一直堅持至今。
教師是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和實施者,為了保證學習的有效開展,學校不僅請來有關專家為教師們做報告,還把教師送到上海等地去參觀學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系列的努力后,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學習方式也得到了改變,綜合能力得到提高,教學質量也隨之提高,高考升學率一年一大步,2001屆為66%、2002屆為76%、2003屆達86%,2004屆雖為76%卻超了省升學率21個百分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