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開放 促進科學發展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30年來,廣東省東莞市按照中央要求,立足自身優勢,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逐步由一個傳統的農業縣發展成為新興的制造業名城。東莞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也是推動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新世紀新階段,我們將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爭取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改革開放大大加快了現代化建設進程
1978年以來,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東莞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推動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大大加快了現代化建設進程。
工業化發展迅速。東莞將自己的地理人文優勢與以港澳臺為主的外部資本優勢、以中西部為主的內地勞動力優勢相結合,構造了面向國際市場的高效率制造產業鏈,走出了一條以外向型工業為導向的農村工業化道路。1979年至2007年,東莞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7%,2007年達6649.85億元。
城鎮化不斷推進。東莞堅持城鄉一體發展,在2465平方公里市域范圍內統籌建設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近年來又投入幾百億元建設城市新區,市區建成區由改革開放前的5平方公里擴大到300平方公里。全市32個鎮(街)基本上都達到了中小城市的規模,基本實現了鎮鎮通高速公路或高等級快速路。今日東莞,城鄉差別基本消失。
市場化成效明顯。東莞在全國最早實行政府審批辦事“一條龍”,在全國較早實行以路養路、以電養電、以地換路等方式,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全部退出競爭性行業的投資經營,全市500多家國有集體企業全部完成改制轉制,目前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3、稅收占40%。
國際化進程加快。東莞全面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質量逐年提高。1978年以前利用外資幾乎是空白,如今全市擁有外資企業165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強48家,港臺及國外上市公司200多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71億美元,2007年全市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外資企業在東莞設立的研發中心有189家。2006年以來市財政每年用10個億支持企業進行研發,促進技術合作國際化。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東莞始終堅持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讓人民群眾從改革開放中得到實惠。2007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270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06元。率先在全國建立了覆蓋城鄉的農(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農(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計劃生育養老保險。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57.38平方米。城鎮化率達85.09%。大學入學率按常住人口計算每萬人達32.6人。市、鎮、村(社區)各級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科普、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服務網絡。
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
新世紀新階段,東莞確立了“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建設富強和諧新東莞”的發展戰略,努力打造現代制造業名城、創新創業熱土、宜居生態城市、和諧幸福家園,爭取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和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
繼續解放思想,堅持開拓創新。通過組織全市各級干部赴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學習考察,我們深刻認識到東莞發展存在的差距和隱憂,深刻認識到要實現更大發展,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堅持開拓創新,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
推進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著眼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科技東莞”工程,逐步實現由“東莞加工”、“東莞制造”向“東莞創造”轉變。著眼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進產業本土化、信息化、高級化,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經濟發展從規模優勢向質量優勢轉變。
深化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加大戶籍管理體制、行政審批體制、鎮村管理體制、城市管理體制等的改革創新力度,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積極實施外源型經濟升級轉型三大核心工程,豐富對外開放載體,提高外資利用水平。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發揮東莞制造產業的優勢,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品牌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促進對外開放方式從“國內生產,向外出口”向“國際生產,國際經營”轉變,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的新優勢。
推進社會建設,提升管理水平。繼續強化社會治安、出租屋、食品藥品安全等專項整治,加強公共安全管理。繼續優化城鄉教育結構和布局,擴大職業教育,推進辦學體制從三級辦學向市鎮兩級辦學轉變。繼續實施“創業東莞”工程,加強就業觀念教育,完善支持自主創業政策,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強就業培訓和就業援助力度,努力增加公益性就業崗位,重點解決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問題。完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提高市民素質,培育文明風尚。大力弘揚“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東莞城市精神,以農民、新東莞人和未成年人為重點,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ㄗ髡邽橹泄矎V東省東莞市委書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