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副校長馮俊:21世紀教育的特點
】21世紀是世界范圍內教育大發展的世紀,也是教育理念發生急劇的轉變和變革的時代,教育的發展呈現出許多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從未有過的新特點。
21世紀教育的特點
從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
21世紀的教育是一種“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教育不再是少數精英人物或特權階層所享受的一種權利,而應該是所有社會大眾都能享受的一種權利,是一種基本的人權。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世界主要國家的教育改革還仍然是緊密圍繞著尖端科技、知識精英和國家實力等展開的,進入90年代以后,各國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從傳統的精英主義教育理念轉變為全民教育的理念,人們已經認識到國家的強弱、民族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并不僅僅取決于少數精英及其所掌握的尖端知識,而是取決于全民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教育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問題成為各國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主題。
1990年3月5日~9日在泰國宗迪恩舉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會,討論通過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滿足基本學習需要》。宣言呼吁:“每一個人——兒童、青年和成人——都應能獲得旨在滿足其基本學習需要的受教育機會。基本學習需要包括基本的學習手段(如讀、寫、口頭表達、演算和問題解決)和基本的學習內容(如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和態度)。這些內容和手段是人們為能生存下去、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參與發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作出有見識的決策并能繼續學習所需要的。”《宣言》把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應該向所有兒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礎教育。為實現基礎教育機會均等,所有兒童、青年和成人都必須獲得達到和維持必要的學習水平的機會。要確保女童和婦女的入學機會,改善其教育質量,并消除阻礙她們積極參與的一切障礙。必須積極消除教育差異,不應使一些社會地位低下的群體在獲得學習機會上受到任何歧視,殘疾人的學習需要受到特別的關注,等等。
2000年4月26日~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塞內加爾的達喀爾召開世界教育論壇通過了《達喀爾行動綱領——全民教育:實現我們的集體承諾》,《達喀爾行動綱領》是一項集體的行動承諾,目的是保證為每個公民和每個社會實現全民教育的各項目標。各國政府有義務確保全民教育的各項目標得以實現并長期保持下去。要有效地履行這一責任,不僅需要各國國內開展廣泛的合作,而且需要與地區和國際機構合作。重申全民教育的目的是:所有的兒童、青年和成人均享有接受教育的人權,這種教育應能真正地和充分地滿足他們的基本學習需求并應包括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這種教育的目的是開發每個人的才智和潛力與發展學習者的個性,使他們能夠改善生活和改造社會。此外,在2000年9月《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也提出了:普及小學教育,確保所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學教育課程;促進兩性平等并賦予婦女權利,在各類教育中消除兩性差距等。由此可見,全民教育的理念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的聲音和全球的共識。
終身教育成為一種現實的需要
21世紀的教育是一種適應終身學習需要的終身教育。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人們不再是從學校畢業就可以受益終身。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和知識迅速更新的時代,也是人們的職業不斷變動的時代,學校里的學習無法滿足知識變動、社會變動和職業變動的需要,人們需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成為一種現實的需要,學習不再僅僅局限在學校的體制之內,教育應回歸其根本,即人的社會生活。
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提出來“邁向學習型社會”。1990年泰國宗迪恩世界全民教育大會提出的全民教育理念與建構學習型社會的理念是相關的和一致的。學習型社會從一個似乎遙不可及的理想逐漸轉變成了各國的實踐和現實。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構建學習型社會已經成為各國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有的國家把學校建設成社區的學習中心,為社會提供健康安全的學習環境,并開展一些校外學習計劃。有些國家的城市和地區、社會各部門的人們共同結成各種終身學習的組織。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在崗培訓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
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和電腦終端的利用為學習型社會的構建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網絡學習、數字化學習和移動學習成為人們進行終身學習的重要手段。
國際化是每一個教育機構要面對的工作
21世紀的教育是一種國際化的教育。首先,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需要都與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直接聯系在一起。發達國家通過推動教育國際化進行教育服務輸出直接獲得經濟利益,爭奪國際優秀人才,并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擴大它們在國際上的影響。像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都在積極開拓和爭奪國際教育市場,教育服務出口收入在對外貿易和國家總稅收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大。發展中國家通過鼓勵教育國際化來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培養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需要的國際型人才,為其國家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融入國際體系作準備。
其次,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地球村,特別是像數據庫、互聯網和數字電視等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在學習內容和獲取信息來源、學習的組織方式、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術方面都越來越國際化。無論是被迫接受還是主動參與,國際化已經成為每一個教育機構特別是高等教育機構所面對和從事的工作。
一種可持續發展教育
21世紀的教育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教育。進入21世紀,一種新的理念又引入教育領域,那就是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聯合國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國際實施計劃》(2005~2014),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世界上每個人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學習可持續未來和積極的社會變革所要求的價值觀念、行為和生活方式。把可持續發展觀念貫穿到學習的各個方面,以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建設一個全民的更加可持續發展的和公正的社會。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一種價值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領域有3個,即社會、環境和經濟,而文化則是把這3個領域聯系起來的基礎和根據。在可持續發展教育中注重加強一系列的文化價值的教育,例如,尊重他人(包括個人與集體、當代人和后代人)、尊重差異和多樣性(包括文化的多樣性和生態的多樣性)、尊重環境(包括各種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其中包含社會寬容、性別平等、消除貧困、代際公平、正義和平與保護資源和環境等價值觀念。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一種公民教育,它正視人類發展與進步所面臨的問題,通過教育來協調公民與社會的關系,培養公民適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道德觀念和生活規范、行為方式和生存技能。使他們能夠與周圍的人和平友好地相處,生存而不損壞環境,能夠顧及代際公平,做一個積極的、有見識的、關注可持續發展未來的公民。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以往的教育更多地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可持續發展教育則強調要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發展,注重的是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它要求學生具有整合社會、環境和經濟的決策能力,有效地參與地方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的行動,建立更具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未來。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促進社會整體進步與和諧發展的教育,它要促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人自身的全面發展,促進全人類的健康、和諧和協調發展。
可持續發展教育與全民教育理念和終身學習的理念是一致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服務于每一個人,不論其處于生命的哪個階段,即從幼兒到青年、成人和老年,這種教育貫穿全部人生,因此它是終身教育;它遍及社會的每一個方面,需要企業、社區和政府的參與和合作,因此它也是全民教育。
面對21世紀教育的這些新特點,作為一個教師,更覺得需要具備全面和完整的素質。21世紀的教師除了具備教師的一般素質外,還要能適應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國際化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作為一名學生,要正確地處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要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周圍的老師和同學學習,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知識體系。既要熟悉自己本民族、本國的文化,加深中國傳統文化的涵養,又提高跨文化的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培養寬闊的視野,要了解和接納世界上的不同的文化,與異質文化交流和對話。要鍛煉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實現自己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