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玉雕作品的創新與文化自覺
】通過參加清華大學美院此次藝術進修班的學習,使我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使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都得到極大的提高,尤其是對自己的藝術創作從過去更多的憑借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學習過程中各位老師的精彩授課都使我受益良多,楊琪老師的循循善誘、李燕老師的廣博幽默等,每位老師以其不同的授課風格,使自己受到藝術的熏陶,在感受到老師們的人格魅力的同時,更使自己在藝術修養、藝術創作上取得長足的進步。下面是自己在此次學習中的一些體會和感悟,以及對自己創作的積極推動和幫助,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給予指導。
中國玉雕作品長期以來都是作為工藝品而非藝術品出現在市場上,中國玉雕藝術本應該是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河流的一條主脈,不同歷史時期承載著不同的歷史精神符號和社會文化信息,漢唐以前為王公貴族所專有,大多為國之重器,代表著神權和皇權,孔子比德于玉,又使玉承載了君子之德,這是中華玉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的核心原因。自宋以降,玉器走入民間開始世俗化,到了現代,玉雕作品的文化承載功能幾近枯萎,一方面,裝飾化、玩賞化功能日益膨脹,消費者熱衷追捧的是祈福除祟的庸俗口彩化趨向。另一方面,重材質工藝而輕文化內涵,重繼承傳統而輕發展創新,從而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國玉文化消解為庸俗功利化的符號。
工業化生產帶給人們的只能是產品,藝術品需要創作,要融入作者的學識、情感、修養,融入作者心靈的體驗和感悟。追逐市場需要去進行生產加工沒有錯,但是以此種心態完成的作品又如何能成為藝術品呈現給世人?在當今玉雕界,海派玉雕獨樹一幟,占據市場主要位置。南方玉雕像精致、甜美的小菜、工于精細,加上他們思想活躍,很有做生意的頭腦。所以很容易在玉器市場上獲得認可。以至于北方一些雕玉的人也放棄自己學習的北派玉雕的傳統,去追逐市場風向,整個市場變得很浮躁。如果僅以琢玉的技藝做為謀生手段,以匠人自視,抱有這種浮躁的心態無可厚非,雖然傳統可以得到繼承但卻不會有發展。玉雕的發展和創新,需要從業者的使命感、責任感,需要從提高自身的修養開始。不能僅停留在技藝技巧的層面上,成為玉雕藝術家需要全方位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包括個性修養、文化趣味、價值體系、審美觀念、藝術主張、胸懷境界、從藝態度、敬業精神等。這一切都是人格所涵概的因素。在玉雕的更高層面上,比拼的實際上是玉雕藝術家的人格力量,有什么樣的人格,便有什么樣的作品。
一個熟練的玉雕工藝師,他可以雕出一件產生視覺審美達到賞心悅目的作品,但這只是審美意義上的較低層次,只停留在感觀愉悅的階段。那么高層次的是什么呢?是蕩氣回腸。如果僅僅追求賞心悅目的可觀可看,吸引眼球的層次上,將無法成為藝術家,而只不過是匠人罷了。當一個人擁有別人無法超越的高超技藝,他創作的作品可以稱為絕品。但是真正的大師可以由繁入簡,越是形式簡單的東西,越有回味的空間。好的作品是藝術品而非產品,不是單純的技藝展露,技巧是有限的,人的心境無限,有感而發的激蕩之作才是絕品之上的神品。
玉雕藝術要有精神,要有魂魄,就必須講究氣,玉之氣分為俗氣、匠氣、市井氣和清逸之真氣。 “雕玉琢氣”最為重要,避開俗氣、擺脫匠氣、遠離市井氣,取而代之的應是怡然之氣和藝術家即興神馳、清逸自然的真氣。道家認為,氣是活的;人有氣才是活人,天有氣才是大自然,大自然有氣而生養萬物,萬物有氣則生機勃勃;玉有靈氣則使人頓生愛意。傳世玉是在把玩中體現君子之風,故好玩、好看,可品、可悟的東西稱為“玩意兒”,“玩意兒”重點在于意,把玩的是一種意境,帶給把玩者愉悅、遐想與思悟乃至心靈的啟迪。
我國的玉文化源遠流長,漢代玉雕的藝術造詣非常之高。漢玉雕所傳達的是一種不拘小節、整體渾然的風格,拙中見巧。自己在創作中有意識的繼承發揚漢代玉雕古樸、簡潔流暢的藝術風格,力求做到返璞歸真。古人對玉常常追求一種拙樸的感覺。拙,絕非是生澀感的表現,拙是與巧相對應的一種藝術風格,在中國的審美體系中,拙被視為較之工巧更為難得的一種藝術境界。我主張繼承拙樸之氣。我認為玉是表現大拙之美的,追求一種大拙之氣,而不是賣弄工藝技巧的形式美。
現在玉雕原料越來越稀缺,我們不可能對玉料有太多苛求,應學會利用玉石原料,比如有瑕疵的原料,要在創意上發揮智慧與想象力,然后巧施工藝,最后完成其獨有的特質與品性,把受材料所限制的被動狀態轉換成一種主導狀態,不僅僅注重高超的技藝表現,更要重視怎樣傳達文化和思想內涵。
例如《鬼谷下山》墨玉牌,利用墨玉的顏色深厚,可以更好的展現深邃和神秘的主題。作品主體畫面中,蒼松下、瀑布前一乘虎豹車馳于崇山峻嶺之中,穿行于深壑幽谷之間,身旁怪石嶙峋、林深草密,鬼谷子安坐車中目視車行方向,目光深邃而充滿睿智,身后山巒幻化為云氣,人物刻畫生動傳神,虎豹雕琢威猛崢嶸。作品通過表現鬼谷下山這一場景,著力渲染其身處環境的險惡,烘托出鬼谷子所處時代的背景——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天下蒼生盼望安定天下的圣賢智者的降臨,鬼谷子也正是在這種時刻,驅虎豹之車降臨世間。作品背面,“縱橫捭闔”四字隸書概括出《鬼谷子》的核心論點:“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故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玉牌周圍采用云氣紋,大膽摒棄了傳統牌子規矩方正的作法,以氣貫通欹正,和鬼谷子縱橫捭闔的思想相呼應,同時也更增添了鬼谷子這一我國古代傳奇人物的神秘色彩。對鬼谷子這一古圣先賢的形象理解吸收并加以抽象化、符號化,經過悉心的再創作,成功地塑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外具人形、內具神韻的超凡脫俗的鬼谷子充滿神秘色彩的形象。
作品選用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符號化意義的集君子美德于一身的美玉這一載體,在精湛的雕工中融入深厚中華傳統文化內涵,使得作品不僅具有物質自身的有形的價值,更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給作品注入了無形的巨大的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更是回歸到君子佩玉不忘其德的本源的人文價值。《鬼谷子》之精髓在于“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爭。”因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不同,因此歷來學者對《鬼谷子》一書推崇者少,而譏詆者多。其實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系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系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系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自己通過對《鬼谷子》一書的研讀和理解,認為這是中華文化寶貴的財富,在當今競爭十分激烈的商戰時代尤其重要,所以才潛心設計、大膽嘗試、數易其稿,經過不斷的完善,才使得這件蘊涵豐富文化內涵的作品《鬼谷下山》最終完成。
再如《謙卦》白玉牌,通過自己對《周易》的理解,融合其中“謙卦”之意,所謂“謙受益,滿招損”以此修心可以領悟無窮做人之道,人行于天地,當好德而為,人生于世間,當通天地之道,而玉之道恰與天地本源交融,美玉貫通陰陽,交融剛柔,對話天地,繼而達到玉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通觀《周易》全書,無一卦全吉,總是有吉有兇,只有《謙卦》不然,《謙卦》卦辭、爻辭全吉,是整部《周易》里極為難得的一卦。為什么《謙卦》全吉,其它六十三卦總是有吉有兇,這其中既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也與《謙卦》本身的卦義有著密切的關系。謙虛尊貴,像太陽一樣光明,謙卑的法則是不可逾越的,只有君子能夠善始善終。《彖》對《謙卦》的闡釋,格調如此之高,可見儒家是如何尊崇謙虛,而中國幾千年來也一直推崇謙虛謹慎,這一卦全是吉利的斷詞就成為必然了。
作品渾然飽滿的整體設計,張力無限的內涵表現,氣韻貫通,耐人尋味,把文化尤其是深奧的易經國學生動而富有張力的展露出來,讓人感到只有以“謙”的心態才能完成人生的圓滿這一主題。作品一面為天地之代表:璧與琮的變化結合為整體主面,右下主題為“謙”字如山,以托大山埋在地下——這一“謙”卦之解。把道家之氣“萬物負陰而抱陽”大膽作為整個玉件的貫穿力,使兩面真正的做到了氣力合一渾然天成,所謂:力之至,氣之貫也。另一面則借皮色之美,用竹簡之樸,上刻大篆:“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意為只有擁有謙虛這一美德才能有好的人生結局。玉作懸之于身乃謂之“玄之又玄”而通眾妙,是真正的君子謙謙佩玉鏘鏘之作,是對謙謙之氣、君子之風的由表及里的深層理解和闡述,是一種對創新的文化玉的潛心探討。
上述兩件作品都是在這次學習的過程中創作的,通過學習使自己的思路得到拓展,眼界得以提高,文化與創作的結合從不自覺轉向自覺。以前的創作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為了有所創新絞盡腦汁冥思苦想也總是不得要領,現在自覺的把文化和玉雕創作相結合發現這里有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只要不斷學習,就會有所感悟,隨著自身素質的提高,自己作品的意境和內涵就會有所提升。
(李東在清華大學美院大師進修班的畢業論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