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祥兵:自足自身辦學特色 做感動中國人教育
】北京巨人學校副校長、中國少先隊工作學會理事、青少年成長規劃研究者。
記者:我們知道巨人教育集團是在1994年的時候開始辦了第一個特色培訓班,請問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當時的這個的民辦教育的市場是什么樣的情況?我們是怎樣起步的?
廖祥兵:改革開放30年,也是民辦教育成長的30年。1978年恢復高考之后,就已經有高考補習班應運而生了。因為恢復高考之后很多人有這種需求,于是就有輔導班做這種輔導。真正民營的培訓學校注冊比較多的局面是在我們偉大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使得大批量的民辦高校和職業技術學校陸續建立。而對課外輔導這種培訓市場來講,需要有前瞻性,也就是說,當政策對民辦教育有了支撐,當高考體制真正的確立后,培訓輔導市場也就應運而生了。
在1994年我們起步的時候,當時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市場了,北京已經有了一些其他的培訓機構,比我們做得好的也有很多,盡管我們已經有了競爭對手,但是市場是需要不斷創新的,我們抓住了市場,一直在創新、調整,從而做到了更好的發展。
巨人學校是從藝術培訓開始的,因為我們董事長尹雄先生曾經在重慶交通大學做老師的時候,他自己愛好吉他,想以辦吉他培訓班的方法掙到去中央音樂學院學習的學費,出于這樣的想法,而辦起了培訓班。總之,巨人之所以能發展,既有戰略上的決定也是因為有市場需求的存在。
記者:從起步時面對競爭,到今天巨人集團成立15周年,在這15年的發展過程中,巨人教育集團遇到的比較大的困難是什么?又是如何立足自身特色發展壯大的?
廖祥兵:簡單地說,我們面臨的困難就是人才匯集和盈利模式兩方面。其實任何企業發展的難點在于它的人才隊伍和贏利模式。真正做到成功的企業一定是優秀的團隊和良好的贏利模式相結合的。
最初我們的培訓是吉他班,針對藝術類,招了不少學藝術的學生,后來發現學生和家長對文化課的需求更高,側面反映出文化課培訓的市場需求是很大的,我們立即轉型,從藝術課轉向文化課發展。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對我們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而我們面臨從藝術類培訓到全面文化課培訓的轉型,我們要去尋找在各領域比較權威的人,要尋找優秀的老師,加大了對人才的需求。
其次是贏利模式,我們辦培訓班主要是收培訓費,這個盈利模式很簡單,就是設置課程,收費上課,包括最后產品的開發,我們以前只教作文和數學,逐步發展增加了閱讀班、寫作班,產品量不斷加大。同時,我們對每一個產品進行更多的細分,培訓課程包括面對一、二、三年級學生的,面對寒假暑假階段性的培訓等等,每一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的課程,這種產品的延伸和復制是我們業務拓展的基礎。
我們目前的工作重心就是管理,當一個機構發展龐大后,真正做到集團化的時候,財務、人力、行政、后勤、教學系統、服務系統、管理系統、市場系統,還包括物流系統、配送系統等都需要統籌協調、管理,不單單是找幾個老師,辦幾個班就可以開課了。也就是說真正的成長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需要尋找不同的人才支撐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業務的發展,包括相應的贏利模式的調整,這個是最為重要的。
記者:巨人集團的口號是“做感動中國人的教育”,今年暑假集團向學生免費派送暑假秘籍,我想請你談談集團是怎么平衡市場和社會公益?如何在盈利的基礎上發掘特色的?
廖祥兵:首先,做教育市場,不懂教育是絕對做不好的,不懂市場也是做不好的,所以做教育市場的要求比較高。我認為,首先,教育不是產品也不是商品,教育本身就有公益的一面,你不能把教育當成單純的商品去賣。比如我們免費派送“暑假秘籍”,為學生做暑期作業答疑的活動有兩個目的,第一是讓更多的學生在做暑假作業有疑問的時候,能夠方便得到答疑解惑;第二是他們能夠方便地找我校老師,得到老師的直接幫助和服務,無形中為我們的培訓做了宣傳。
這種公益行為也是我們做教育的應該推廣和連帶的。因為我們認為孩子在我們這里掏學費接受培訓和去商場掏錢購買商品是不一樣的,教育孩子是一時的,影響孩子是一生的,不能一輩子都受到不良教育的影響。我們要關注孩子成長的環境,包括我們這個暑假秘笈活動其實很簡單,這種活動既幫助孩子成長,也是一種市場營銷的方式,包括我們推廣的很多大賽和活動,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在不經意間被教育,這種模式能夠更好的成為公益的一面體現出來。
記者:在近一段時間就是對這個學生減負的這個提議也是廣為社會關注的,想請您談談在前階段這么減負的這么一個話題就是這個廣為關注的情況下,我們這個培訓教育應該怎樣有特色地發展?
廖祥兵:我認為,不管是奧數的盛行、還是現在的減負,這只是在某一個階段的提法,教育現在更重要的問題不是我們要打倒什么而是我們應該做什么,我們更需要知道我們的家長和孩子們、我們的老師和全社會更關注什么。即使把現在社會上所有的培訓機構停掉,這將對孩子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就能做到徹底減負了嗎?他們在寒暑假或者周日去哪里?放學之后去哪里?家長的時間有限,社區和學校也需要配套管理,我覺得還是很難的!
其實減負是一個大的系統的問題,這是一種社會現象,包括現在的網絡,很多家長認為網絡對孩子來講是洪水猛獸,但是互聯網時代已經發展很多年了,孩子們一直會疑惑,為什么父母能上網我們卻不能?減負不表示不需要培訓教育,英語等級考試和學位不掛鉤的現象,但是不代表大學就不要學英語。我不反對為學生減負,但是我們需要的是明確,減負以后做什么,家長不是專家,不是學者,更不能拿孩子試驗,所以我們都需要一些真正的引導、規范、標準和模式。
現階段,家長和孩子只知道,他們要高考,要提高成績,不學習考不上好學校,考不上好學校家長便會著急,于是就要來培訓,就是這么簡單的道理。我們作為培訓機構,希望全社會父母老師學校共同關心孩子成長,凡是符合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的,就應該和諧發展。
記者:剛才說的對于學生的引導規范指引和模式的這個培養是不是也是我們這個巨人教育的這樣的一個特色工作目標?
廖祥兵:我們的工作也只有參照整體社會發展的標準,作為培訓機構這樣的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迎合市場的需求,唯一遵循的原則就是能夠讓孩子在成長階段實現他們自身的成長,實現升學和考試為目的。我們現在要以一個標準模式告訴孩子們怎么學、如何學這才是對的。
記者:現在我們這個巨人教育整個的有多少的學生在接受培訓?那我們是如何做到具有特色的統一化管理這樣的一個標準的?
廖祥兵:我們能夠做到統一的標準就是教材,目前已經實現了教材的標準化。我們按照這種標準首先培訓我們的老師,也已經實現了教學的統一化,同時還要發揚每一個老師各自的水平和創新。很多的東西在標準和模式上是可以做到統一,但是教學方式,引用的素材和一些教學形式上也是可以創新的,老師和教學不能千篇一律,是不能用工廠的生產方式去批量加工生產學生。
記者:我們的定位特色是培訓“中小學生想學、想知道東西”,具體學生想知道和學習的東西,我們根據什么來判斷?
廖祥兵:我們一直以來是根據市場的需求來進行判斷,這需要具有開掘市場的眼光。比如明年是新高考政策實施的第一年,新高考的培訓就會形成更廣泛的市場,我們便會推出這個產品。還有很多家長和學生會告訴你,他們需要什么,想學什么,這樣也會推動我們去做某個產品。同時我們也有自己的研發產品,這需要我們看到未來幾年內哪些市場需求會更大。有了這種把握,根據市場反饋,這就是我們適時推出各種產品的根據。
記者:在2007年的時候,巨人教育集團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2008年巨人教育集團投資一千萬做了一個“寫好鋼筆字”項目,當時這樣一個項目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廖祥兵:這個項目的推出首先還是考慮到它的公益,當你真正發現孩子們寫字寫得不好的時候,老師批改作文看不清楚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學生寫好字的重要性了,也會馬上覺得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我們在推廣這個項目的時候,首先想到,不管能不能掙錢,我們應該去努力實現讓學生寫好字的心愿,因為真正的文化是要靠文字的傳承、記錄的。這個項目如果做好,可以讓很多學生受益。
我們在研發這個產品的時候,做到了幾個“第一”。比如:第一次利用了家庭情景喜劇和教學結合的模式,請了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中的小演員,將輔助寫字的課堂搬進千家萬戶,在寫字、學習的過程中又有娛樂的一面,讓學生感到學習中又有樂趣的存在。其次是我們第一次引進了寫字的專利技術,我們的培訓方法是讓學生把字寫規范,而不是讓孩子都成為書法家。如果我們做這套產品能讓更多的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能把字寫規范,寫的快一點,讓別人看出來、認清楚,那我們最基本的要求也就達到了。
記者:這個項目現在進展得怎樣?
廖祥兵:目前進展的很順利,從今年3月份這個寫字培訓開始做加盟,已經有300多家學校加盟了這個項目,我們還成功舉辦了由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主辦,巨人教育集團承辦的“首屆全國大中小學生規范漢字書寫大賽”,初賽總計吸引了約千萬名學生參賽,其中不乏少數民族、港澳臺及海外留學生們,堪稱史上最大規模的規范漢字書寫大賽,可以說我們這個項目的影響和市場都是非常巨大的。
記者:現在我們這個整個的北京市場的民辦教育是處于一個大市場小機構的這么一個狀態,請你談談造成這樣的一個局勢的原因是什么?
廖祥兵:這是發展的必然結果,任何時候當一個產業發展到一個階段的時候,必然有品牌產生,小機構會永遠存在,并且會不斷的出現,大機構需要在它經歷的風風雨雨中保持權威、品牌、質量。如果他能夠保持住,并且不斷地進行創新,它能夠持續下去,到真正的大機構。教育行業雖然有公益的一面,但是畢竟也是屬于一個領域,直到在加入WTO以后,教育已經被列為服務行業,發展的空間有大有小,并不是說有大的品牌,新的機構就不可能產生,甚至還有大品牌并沒有發掘的市場。但到最后肯定是幾個大品牌獨攬天下,做到在大的領域獨攬天下的同時,在某些專項方面,還會有很多小機構做得的確很精。只不過生存是在某一個領域,或者某一個空間,某一個區域,但照樣會存在的。
記者:您覺得未來我們的中國教育培訓行業自足特色在今后的發展上將有一個什么樣的空間和潛力?
廖祥兵:空間永遠是大的,不管在什么時候,教育永遠是一個最大的需求。我覺得今年金融危機對教育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作為家長來說,教育一定是第一需求。當我們在做第一需求這樣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擔心在一個物質和文化發展非常高速的國家會沒有市場。反而我們擔心的是我們給家長不能充分提供需求產品、課程、文化和更具有內涵的東西來滿足孩子和家長的需求,因為經濟的發展需要文化的崛起,所以我覺得未來教育的市場會更大。
記者:那就是未來我們的巨人教育集團會有什么樣的發展規劃?或者說有什么方向?
廖祥兵:我希望我們的培訓能真正提升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真正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只以文化課的培訓為主,而是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質上是需要我們全社會去共同關注。所以我們未來最大的目標就是用最先進的手段,最好的教育方法,配備最好的老師,真正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孩子健康的自我成長。
記者手記:
率先提出“0—99歲”教育方案的巨人教育集團,目前擁有近500位教育專家,6000名專兼職教師,170000余名學生同時在校,近15年來培訓學員近300萬人次。這一切不僅彰顯了巨人集團強大的發展實力和發展優勢,更是巨人學校最為寶貴的財富。這個榮獲過新浪2008中國教育盛典“中國十大品牌教育集團”和“中國十佳品牌課外輔導機構”等無數獎項的學校,其15年來的發展軌跡也是我國民辦教育不斷壯大的縮影。
我國目前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競爭說到底就是高素質人才的競爭,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素質是人才的根本。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國有3億多名青少年學生,其素質的提高,事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事關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巨人教育集團的愿望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希望,希望我們的傳道授業者能真正提升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真正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孩子不用老師永遠去教,而是能夠真正健康快樂的自我成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