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特點
】浪漫主義的思想產生于 18 世紀中葉, 19 世紀初的歐洲文藝思想界。這個時期,政治風云變化頻繁。由于歐洲大陸封建復辟,各種思想文化領域和藝術風格先后興起。 在音樂方面,浪漫主義的精神早在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就有所表現。如《 田園》 、《 英雄》 以及《 第九交響曲》 等等。都有浪漫的色彩出現。但真正揭開浪漫主義音樂序幕的應首推舒伯特、韋柏。浪漫主義音樂支配音樂界達一個世紀之久,其間涌現出一大批音樂大師他們如群星璀璨,各領風騷,其傳世之作至今久演不衰。一、浪漫主義音樂的第一個特點,是善于表現個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強調個人主義的體驗。他們熱衷于反映內心最強烈情感的愛情主題;傾心于帶自傳性的,不滿現狀的憂郁,孤獨者的精神。在描繪自然景色及現實形象時,也更強調主觀色彩的印記。
如柏遼士所寫的“幻想”交響曲,便是他潦倒一生的寫照。柏遼士一生坎坷,貧苦放浪,失戀潦倒,甚至自殺。他創作此曲的動機是由于單戀莎士比亞劇組中一名女演員的結果。在這部作品中,既有初戀的喜怒哀樂,熱情沖動(如 NO · l 樂章);也有夢幻中的田野景色的描寫(如 NO · 3 樂章);最后是妖魔夜的夢描寫他死后的靈魂加人各色各樣的幽靈群舞之中。
強調個人主觀意識最著名的當屬柴可夫斯基。他對那些史詩事件或者英雄皇帝都不感興趣,而聲稱“只注意我所經歷過的或者看到 過的,能使我感動的情節沖突”的題材。他的第六交響曲《 悲槍》 不僅是他本人經歷或者看到的而是他個人一生悲劇的寫照。 他具有非常憂郁的性格,當時他悲觀厭世,“死的預感”使他自知己不久與人世。他把這些情緒瀉于這部作品中。《 悲槍》 交響曲由四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描寫人生在垂死的暮年,回憶起從前的青春和愛情;第二樂章是高舉酒杯強顏歡笑;第三樂章是空虛的勝利;第四樂章是一首哀歌,人生最后的稀噓,這是他留給世人最大的杰作,也是他最后的杰作。
二、浪漫主義音樂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對本民族歷史文化及民間音樂的強烈興趣。這反映了 19 世紀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表現在一些長期倍受欺凌的國家和民族(如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家的“民族樂派”先后成立。和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緊密呼應。在音樂創作的題材方面,盛行采用民間歌謠及民間故事為主題。
肖邦是 19 世紀中葉民族樂派的先驅。他的創作具有強烈的波蘭民族氣質和感情內容。著名的鋼琴《 C 小調革命練習曲》 是肖邦在華沙起義失敗后有感于亡國之慘在悲痛之余寫下的。人們從他的音樂中。可以聽到作者的痛苦,郁悶孤寂憤怒以至反抗的激情。肖邦的創作不僅時刻與祖國人民的利益連在一起,而且在藝術上追求民族的風格。瑪組卡,波羅乃茲是流行于波蘭民間的舞曲,經過肖邦的藝術創造,從而賦予了這兩種舞曲新的生命。著名的《 51 首鋼琴瑪組卡》 和《 A 大調軍隊波羅乃茲》 已成為波蘭人民的驕傲。
另外,俄國“強力集團” 5 人的作品也帶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其作品所用題材大都選用俄羅斯童話,神話,民間故事等等,有極強的俄羅斯鄉土氣息。威爾弟的歌劇,也是深深的扎根在意大利音樂土壤中,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正是這種強大的民族,民主文化潮流賦予了 19 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以旺盛的生命力。
浪漫主義音樂的出現,使音樂走出宮廷、走向民間。新的藝術題材的出現(如藝術歌曲,交響詩等)更加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很多音樂大師的傳世佳作至今久演不衰,充分顯示了浪漫主義音樂極強的生命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