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賣火了相聲卻沒火
中國相聲劇本拍賣日前在京城落下了歷史性的“第一槌”,參拍的16件作品最終拍出100.7萬元,均價高達6.3萬元。其中,天津相聲作家王鳴祿成為當天的最大贏家,兩個段子分別賣出了20萬元的“天價”。然而,這場熱火朝天的拍賣會能否像主辦者所期望的那樣,就此扭轉相聲的低迷現狀,現在下結論顯然還為時過早。
場面火爆問題多多
大師逐漸遠去,相聲后繼無人,在相聲狀況堪憂的今天,相聲作品拍賣的火爆場面讓不少業界人士欣喜,這次競拍不僅極大地保護了創作者的合法權益,更是敲開了相聲產業化的大門,可謂在危難時刻為相聲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中國曲協副主席、著名相聲演員姜昆認為,本次拍賣會讓創作者找回創作積極性,讓買家擁有獨家表演權,是一件好事。
格調低俗黔驢技窮
但相聲的低迷會就此改變嗎?3年前,郭德綱的橫空出世曾經讓不少人依稀看到了相聲振興的希望,不過,很快人們便發現,自稱“非著名相聲演員”的郭不但摘掉了頭銜里的“非”字,原本20元的門票已漲到4位數,創相聲“天價”,“草根”兩個字早已經八竿子打不著。郭德剛火了,可相聲并沒火。
近年來,央視相聲大賽也一直在扮演著相聲推手的角色,可觀眾聽到的依然是缺乏新意的段子。只看見臺上的演員在耍嘴皮子,似乎不拿人家媳婦開玩笑、不拿自己的缺陷開涮就張不開嘴,要么就是學狗叫,學娘娘腔,觀眾看到的只是黔驢技窮。不少人在網上問:相聲真的會隨著大師的離去而消亡嗎?“現在相聲面臨的不是大俗與大雅的問題,而是雅賞俗不賞、俗賞雅不賞的問題。講求俗,但絕不是低俗、庸俗、媚俗。”
趨于淺薄鋒芒不見
相聲原本應該更多地發揮其嘻笑怒罵的功能,展現其諷刺鋒芒,但現在充斥在電視上的相聲越來越多的是表揚式、歌頌式的節目。相聲背離了本身的傳統和規律,背離活生生的生活,失去了相聲的尊嚴,僅僅以一種輕薄的姿態取悅于人,自然令老百姓不滿。針對諷刺類作品絕跡、好相聲越來越少的疑問,姜昆指出,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原因是年輕相聲演員掌握的是相聲的皮毛,而沒有掌握傳統曲藝的靈魂。相聲大師馬三立、侯寶林、馬季為相聲事業傾注了畢生精力,使這門藝術不但充滿了平民情懷,也承載著針砭時弊的社會責任。而如今,在一些相聲演員眼里,相聲不過是個可以迅速成名的跳板,早已不再是什么需要為之付出的事業。
素質堪憂反思自身
近些年,在網絡等媒體的沖擊下,在二人轉和小品夾擊中,傳統相聲藝術正在逐漸走向邊緣化,許多相聲演員紛紛改行演起了小品,或干脆成了影視明星或主持人,當官的當官,經商的經商,“碩果僅存”的幾個相聲段子,也變成了小品、音樂等的“雜交產品”。此外,江湖門派之爭也束縛了相聲發展。相聲是靠口耳相傳傳承下來的,內耗不僅使相聲本身喪失了元氣,也因門派對立,使相聲的繼承者無法博采眾長,使很多經驗技巧失傳。為什么老百姓離相聲越來越遠?馬季先生說過一句話:“我太愛這門藝術(相聲)了,我太討厭這支隊伍了。”在相聲演員普遍素質不高的今天,相聲界真的該反思一下自身的弊端了。
特約記者聞心(本報北京今日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