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海南日報海口6月21日訊(記者文剛)今天上午,在海口市秀英區人民法院永興法庭里,在主辦法官、司法助理員和村支書的見證下,鄭氏兄弟的手再次緊握在一起,這起打了3年的官司經過三方調解最終達成協議。這也標志著全省首個訴訟調解網絡正式宣告成立。 永興法庭訴訟調解網絡的構想還得從一年前說起。2006年,從四川來海南的胡水三,在秀英區一家石料廠當采石工,但不幸在工作中受傷,住院87天,老板為其支付了6萬多元的醫療費。經過初步治療,胡水三出院后回到石料廠的工棚療養。今年年初,臥床不起的胡水三思鄉心切,想回到家鄉繼續治療,便試著向永興法庭打電話咨詢,詢問自己能否討要后期的傷殘賠償金。鑒于胡水三的特殊情況,永興法庭將巡回法庭開到原告病床前,通過村委會干部事前的大量工作,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調解,成功為其討回8萬元傷殘補償金。 該案成功調解后,社會反響強烈,主動到法庭要求調解的群眾日漸多了起來。永興法庭庭長王再燕對這些個案認真進行研究和總結,決定試行訴訟調解網絡。 據秀英法院院長劉海霞介紹,永興法庭的訴訟調解網絡共分三級,一級為永興法庭,二級為各鎮司法助理員,三級為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利用三級網絡成員建造一個便民、利民的調解網絡,充分發揮網絡成員熟悉基層工作的優勢,化解糾紛,將民間矛盾消滅于萌芽狀態,做到案結事了,司法為民。 據劉海霞介紹,永興法庭管轄石山、東山、永興3個鎮,大多數案件,都是老百姓因婚姻、鄰里、土地、勞動、傷害而產生的糾紛。 東山村委會的鄭姓兄弟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合伙建房,當時在農場工作的哥哥經濟情況尚好,主動認資8000元。房修好了,哥哥并沒有回家住,全由弟弟一人看管。現在哥哥年齡大了,想回家要幾間房養老。但經濟發展了,弟弟覺得很吃虧,不承認當年哥哥的投資,只說是借款。從2004年開始,兩兄弟的官司是打了又打,一個接一個。今年年初,永興法庭試行三級訴訟調解網絡后,主動到司法所了解情況,同時找到村委會干部,得知兄弟反目后,迫于社會和輿論壓力,已有和好跡象。法官主動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將鄭家兄弟和鄰里親戚全叫上,經過多次走訪座談,大家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終于讓兩兄弟回心轉意。 今天上午,和好如初的鄭氏兄弟,再次來到永興法庭,他們緊握辦案林法官的手,激動地說:“你們的工作真是做到家了,我們倆兄弟能有今天全靠你們的努力。” 在今天永興法庭訴訟調解網絡成立大會上,6名法官、3名司法助理員、45名村委會干部被正式聘為訴訟調解網絡成員,他們不久將接受正式培訓,認真把訴訟調解工作做到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