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觀傳播作用于心理的特點
】筆者1959年參觀過一個“康巴展覽”,一展廳里展出的幾十個用奴隸頭蓋骨做成的飯碗;二展廳里懸掛的幾十張被奴隸主剝下的奴隸人皮,至今還歷歷在目,一想到它便毛骨悚然。留下的印象幾十年也難消失。直觀傳播,特別是其中的某些實物展覽,對心理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所以應重視直觀傳播作用于心理的特點:
1、直觀傳播比起口頭傳播、文字傳播來,它有“百聞不如一見”的優勢,使人感到真實可信。有些事,如1989年北京“六四”事件中,有人把解放軍打死、焚燒。如果用廣播電臺和報紙向全國傳播,那么,有些受眾可能會懷疑:解放軍身上有槍,怎么會讓人給打死、焚燒呢?這事是真的嗎?但是,當電視把被打死、被焚燒的解放軍遺體展示在觀眾面前的時候,任何人都會相信這是事實,就是我們的敵人也否認不了這一鐵的事實。所以,當我們估計某一傳播內容難于使受眾相信時,最好不要用聲音傳播和文字傳播,而要用直觀傳播(展覽實物或實物的照片)或電視之類的綜合傳播。
2、直觀傳播比起抽象的理論傳播來,具有形象、具體、生動的特點,易于理解。人的抽象思維是從具體思維發展而來的,因而,當受傳者面對傳播來的內容是抽象的概念或理論而難于理解時,只要借助具體、形象的典型實例來支持就容易理解了。直觀傳播的內容具體、形象,它能扶持抽象思維順利進行,從而可以幫助受傳者理解抽象的傳播內容。
3、直觀傳播比起描述性的傳播來,一目了然,省力、省時,減少描述、想像時的失真、走樣率。由于不同的人觀察同一事件所產生的印象不同,用話語或文字對同一事件的描述和評論會更不同,與事件的本來面目相比總有些走樣。而不同的受傳者在讀或聽同一傳播內容時的注意點和理解也不同。魯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遺》里談到不同的讀者讀《紅樓夢》時的觀感很不相同:“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所以,某一事件如果通過聲音傳播、文字傳播,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還失真、走樣時,如果使用直觀傳播就不僅省時、省力,還會使受傳者感受到真實可信。
4、直觀傳播由于沒有使用文字符號而是由實物或事件直接產生的光信號,它既可以通過學者的視覺器官,也可以進入文盲的視覺器官,也就是說,直觀傳播沒有文字的圍欄限制,無論是學者或是文盲都能不同程度地理解其傳播內容。
總之,直觀傳播比起其它幾種傳播來,更容易吸引受傳者的注意力,更容易給受傳者以深刻的難忘的印象,更容易使受傳者激動。它引起的心理活動,比其它類型的傳播所引起的心理活動強度更大,因而傳播效果更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