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全國高?倲党^95% 地方高校該奔向何方?
】20世紀末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條塊關系”得到了基本調整,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不斷增強。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2286所普通高校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普通高校(本文稱為國家高校)共計107所,其余的2179所普通高校為地方高校,占全國普通高?倲档95.3%。在我國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地方高校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部分。地方高校該如何把握自身的辦學方向,直接關系到能否為我國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保障。筆者認為,地方高校要端正自身的辦學方向、明確辦學定位、創建自身的辦學特色。
地方高校該如何爭“一流”
近年來由于大學排名、高校評估所采用標準的同一性,以及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盲目發展的愿望,致使地方高校發展步入誤區。21世紀以來,地方高校在“做強、做大、追趕一流”的浪潮拍打下,迷失了自身的辦學方向,盲目追求“大型化、綜合性、高水平”,出現了盲目改名風、升格風、申博申碩風等不健康的發展趨勢。據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陳學飛教授了解,我國大約有80所高校明確提出要辦研究型大學,其中不少地方高校也在爭創教學研究型大學。這種風氣在陳學飛教授看來,已成為我國高校運轉的非正常狀態——“明明條件不具備,基礎很差,也要提很高的目標,往往造成學術上的大躍進,大量資源被浪費。”伴隨這一風氣而來的是三大惡果:一是爭創研究型大學無形中對地方高校起著很不好的示范效應,仿佛非研究型大學就低人一等;二是本科生教育被邊緣化;三是我國高校正在失去辦學特色。
地方高校要辦成一流大學并沒有錯,錯在把一流大學看成有固定模式、唯一標準的“一流”。其實,地方高校可以是地方一流、學科一流、教學一流等不同層次的“一流”!耙涣鳌标P鍵是要體現自身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多樣化的辦學層次和類型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發展目標。
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當前,在我國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高等教育快速發展,進入大眾化的過程中,地方高校(尤其是原屬國家現已經劃轉到地方的高校)要轉變觀念、理清思路,堅持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方向。這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賦予地方高校的歷史使命。因此,地方高校在強調放眼世界、面向全國的辦學過程中,更應強調立足地方,堅定不移地培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人才,優化地方人才資源配置,為加速科技成果向地方轉化、形成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等作出應有貢獻。地方高校的發展要滿足地方社會經濟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需要,在人才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的數量、類型、層次以及綜合素質等方面要滿足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大多數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和獨立學院的辦學目標,主要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廣高新實用技術,提升企業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服務;為地方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提供繼續教育、終身教育服務。具體地說,地方高校要成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所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基地;要成為地方學術研究中心;要成為地方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站”和傳統技術改造的服務站;要成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站、道德靈魂和變革的源泉;等等。
積極承擔大眾化教育任務
地方高校(除“211工程”建設的高校外)的大多數學校,要甘于承擔大眾化高等教育的任務,要明確以建設教學型、職業技術型學校為主要辦學目標,以培養生產和社會活動一線的實用型人才為重點任務。同時,地方高校有限的科學研究也要圍繞實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立足于地方的特色資源與社會需求而展開,不能盲目追求“大型化、綜合性、高水平”。地方高校辦學定位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根本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目的,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以全面推進教育創新(特別是觀念、體制、機制和手段的創新)為發展模式。為此,地方高校的辦學規模要根據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支持和需求,以及學校在地方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來確定;學科建設要依據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的發展需要,確定其骨干學科,建設和發展特色學科和專業,培養實用型的高層次人才;在辦學層次上,應首先集中精力抓好本科教育,一些實力較強的學?梢赃m度發展研究生教育;服務區域主要是立足于地方,以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對人才的需求為第一要務;科技創新要依據地方科技發展的需要和自身的條件選準主攻方向,實施科技創新。
以地方特色為辦學特色
地方高校辦學特色應該主要體現地方特色,即體現區域經濟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體現區域經濟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體現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素質的綜合要求。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辦學特色所應依托的重要基礎。我國地域廣袤,各地之間無論是山川水土的自然環境,還是經濟、文化、習俗等方面的人文環境都各有特色。作為地方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所在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的產物,是地方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地方高校要創建辦學特色,必須立足地方特色,凸現地方特色,服務地方特色。否則,辦學特色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此,地方高校應依據地方特色,適應地方科技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建立動態的教學計劃機制,將學科專業的教學基本要求與社會經濟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要具有地方技術、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特色,體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和地方經濟發展的趨勢;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實驗教學、實踐教學、畢業設計(論文)要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相聯系,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實用型人才”;等等。不少地方高校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刻苦磨煉,不斷創新,在不同方面逐漸形成了各自的辦學特色。如:地處湖北宜昌的三峽大學是一所新組建的地方綜合大學,他們以“立足宜昌,融入三峽”為辦學宗旨,以“水電和三峽文化”為辦學特色。正因為定位準確,所以特色鮮明,該校近幾年來圍繞辦學宗旨,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顯著成果。因此,地方高校要端正辦學方向,依托地方特色和學校的實力,扎扎實實地創建辦學特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