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PK《團長》,情商贏了智商輸了
上半年最火的電視劇,一部是《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為“《團長》”),一部是《潛伏》。但在第15屆上海電視節(jié)上,《潛伏》拿下三項大獎,《團長》卻顆粒無收,反差巨大。
這樣的結果雖然有點意外,但也不太出乎我的意料。理由很簡單,《團長》有意挑戰(zhàn)觀眾的智商,而《潛伏》挑戰(zhàn)的卻是觀眾的情商。
《團長》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作品。“個人化”兩個意思,一是這是貼著導演康洪雷個人標簽的電視劇,二是這是一部以個人的限知視角講述個人記憶的電視劇。康導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導演,一般導演只拍自己熟悉的題材;較為優(yōu)秀的導演是每拍一部就換一個題材,絕不雷同;而最好的導演則是無論拍什么題材,即使每一部戲都拍攝同類題材,但都能拍出“彩”來,康洪雷就是一位這樣的導演。
《團長》不同于以往作品的藝術創(chuàng)新,是最大限度地改變了講述故事的慣用方式。一提到中國遠征軍,直覺上就是一個宏大敘事,但康導反其道而行之,全劇只是選擇孟煩了作為故事的講述者,以一個非常個人化的敘事方式,把整個中國遠征軍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處理成了一個普通士兵個人記憶的片段串聯(lián)。記憶,與前后因果關系要求非常嚴密的故事不一樣,首先敘事可以不嚴格按照時間的發(fā)展順序構建線性的敘事線索,其次前后情節(jié)可以不需要因果關系構建的矛盾與沖突,所以《團長》的故事看起來會比較亂一些。但這樣敘事的好處在于,容易突出人物的鮮明個性。可以說《團長》整體上給觀眾的感覺是一個“有人物、缺故事”的電視劇。
對于觀眾,電視劇提供的就是精彩的故事,《團長》的故事卻需要觀眾在仔細觀看之后在腦海中自行重建才能完成,這樣的表達方式是對觀眾收視習慣的一個挑戰(zhàn),嚴重一點說是對觀眾智商的挑戰(zhàn),這也是為什么《潛伏》開播后,《團長》熱度驟降的原因。
《潛伏》的缺點也就是它的優(yōu)點。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電視劇,典型之處就在于缺乏創(chuàng)新,無論在敘事手段上還是情節(jié)表達上都再傳統(tǒng)不過,老老實實編故事,踏踏實實拍故事,如何把故事講得精彩就怎樣去做,它挖掘了所有諜戰(zhàn)戲中可以賺人眼球的所有元素,把敵我兩方斗志斗勇的刺激性、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余則成和三個女子,其中主要是翠平)都集中到一部戲之中;至于人物形象,則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了出來。欣賞這種電視劇,觀眾的反應只有被吸引,沒有被挑戰(zhàn),如果有挑戰(zhàn)的話,那也絕不是要讓人死掉不少腦細胞的智商方面的挑戰(zhàn),而是挑戰(zhàn)了觀眾的情商。大家之所以喜歡余則成,并不是因為他的智商有多高,而是他擁有非凡的處理和調(diào)節(jié)自身情感的能力,而我們生活正是需要多一點機智,多一點磨煉。多一點感情投資,或許我們也會練就成像余則成一樣的“情商高手”。
挑戰(zhàn)情商可以培養(yǎng)情商,挑戰(zhàn)智商則可以開發(fā)智商,關鍵是觀眾不想通過觀看電視劇來開發(fā)智商,這就是《潛伏》為何滿載而歸、《團長》為何一無所獲的根本原因。不過必須承認,目前電視熒屏太缺少挑戰(zhàn)觀眾智商的電視劇了。如果不是為了收視率和評獎的話,涌現(xiàn)更多像《團長》一樣的電視劇,才是中國電視劇真正走向繁榮的標志之一。
□張國濤(中國傳媒大學講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