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海島驚現商代遺跡
考古專家破譯:先民開發廣東從沿海開始?
數月前,在惠州大亞灣一個鮮為人知的小島上,考古專家意外發現了商時期的人類遺跡。3500多年前,千里之外的中國北方,人們已經開始使用甲骨文記錄自己的文明,開始修建城池、鑄造兵器并創造出一個輝煌的青銅時代。那時候,商帝國勢力范圍東至大海,西達陜西省西部,東北達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然而,嶺南的大片土地一直還像是被蒙昧的黑暗所籠罩著。
3月底,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惠州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發掘隊,對大亞灣純洲島造船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商周時期的文化層,雖然出土的僅僅是一些陶片和石器,但可以看出這些文物明顯受到了商文化風格的影響。“這樣一個今人已鮮有人至的偏僻海島,為何在商代就有了人類活動和生活的遺跡?”這成了此次考古發掘隊領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馮孟欽幾個月來心中的一個問號。
日前,這份考古報告完成,本報記者就此獨家專訪了馮孟欽,他向記者公布了自己近年來對粵東考古積累而成的線索圖,其中隱約浮現出廣東先民受商文化影響的軌跡。
發現商時期文化層的小島,位于惠州大亞灣的純洲島,總面積62萬平方米。島上有多個小海灣躲避風浪,島上盛產野果,海產豐盛。據了解,大約幾十年前,這個小島還居住著七八戶水上居民,可目前已無人居住。
馮孟欽帶領的考古隊在島內比較平緩的灣內山坳發現了比較豐富的文化層,以宋代遺存為主,而在海灣右側的山崗則發現了一個商時期文化層,其中出土了夾砂繩紋釜、方格紋尊等陶器,還有石錛、石戈、石矛等典型的商時期石器。“出土的大口尊和石戈是典型的商時期文化器物,說明在那個遙遠的年代,粵東先民們生活起居已受到北方商文化的影響。”馮孟欽說。
有意思的是,馮孟欽在遺址內發現了一些商時期及宋代時期的柱洞,由于柱洞是與房屋相關的遺跡,因此考古專家們推斷,島上在商時期和宋代都曾經有人類居住。
3000多年前,遙遠北方殷商之都的帝王貴族,過著酒池肉林、為長夜之飲的嗜酒生活的那些夜晚,嶺南先民卻居住在海島,生活條件險惡,為何他們會選擇海島居住?“小島的自然條件不錯,到大陸只有兩公里距離,乘坐獨木舟,古人就可以到達這個海島。”馮孟欽說,純洲島的考古發掘證明,至少在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時期,先民就已進入大亞灣,換言之,商時期的純洲島民是開發大亞灣的第一批居民。
在發掘中,小島上還發現了幾座宋代墓葬,其中一座出土了7件比較精美的瓷器。“其中有一件影青瓷碗,通透晶瑩,應該是景德鎮所產。馮孟欽分析說,宋代以后,泉州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開始超過廣州,許多滿載瓷器的商船從泉州出發,然后沿著海岸走,廣東這些距離大陸很近的小島,由于有足夠的淡水,所以可能就會有很多海上絲綢之路的船只停靠。
○專家解讀商代文物
1.商時期大尊
小島出土的商時期方格紋尊是商文化典型的器物,尊器身較短,特點是帶有方格紋,這類器物在粵東的普寧、揭陽等一帶曾有過出土,年代約當商代中期。
2.石戈
商時期是青銅時代,可能由于廣東缺乏銅料,導致還在大量使用石器,石戈可能用于打仗或者狩獵,當然也不排除被當成一種宗教儀式的禮器來使用。
3.石錛
這是古代越族的一種典型器物,產生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商時期也有很多,是一種生產工具,比較大。最早的石錛是一種梯形的,后來出現了雙肩和有段石錛。有段石錛上頭比較薄,下部比較厚,上部主要用來安木柄。
4.穿孔石器
這種石器比較特別,之前曾在廣東的一些新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中發現,是嶺南農業起源的一種證據,這種中間有孔的石器是穿在棍子上,主要將木棍插入地下挖植物的塊根,木棍中穿入的石器重量不小,可以更方便地將土里的根莖刨出來。
本報記者 李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