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制作和琴式
】古琴的制作
古琴的制作非常講究,要經過選材、制底面、挖槽腹、合琴、灰漆等工藝程序。古琴最重要的是選材,面板應選用紋理順直、年輪寬度均勻、硬度適中、無疤節、無蟲蛀等于燥的梧桐木,杉木都是制琴良材。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提出: “選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雷威制琴精于選材,傳說他常趁著大風雪天進入深山老林物色良材。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 “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并提出“琴材欲輕、松、脆、滑”。在趙希鵠的《洞天清錄》中,更記有應選“擇緊實而紋理條條如絲線細密,條達不邪曲者”,并“以掐之不入者為奇”。古人在面板的選材上要求極嚴,有“擊之如銅鐘……或至虛中別有溫潤含和”之說,就是要求木材無疵瑕,且質地較松軟。底板應選梓木、楸木、色木等較硬的木材。漢代就已用梓木,經過歷代實踐,琴家“以桐之虛合梓之實”,達到“剛柔相配”。趙希鵠更指出:“蓋面以取聲,底以匱聲,底木不堅,聲必散逸”。用現代的解釋就是底板要重一些,這樣才會有好的琴音。
古琴的琴式
南宋田芝翁所輯《太古遺音》(宋人摹本),是我國最早載有古琴式樣的琴論專著,上面繪有三十八種琴式。在唐代以來的傳世古琴中,就有伏羲、靈機、神農、響泉、鳳勢、連珠、仲尼、列于、伶官、師曠、亞額、落霞、蕉葉和鶴鳴秋月等琴式,最常見的為仲尼、連珠、伏羲等琴式。琴式的取名多來自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或自然界的物象,每種名稱都是一種象征。通過一些變異的琴式,可以看出古代琴家并非追求統一的形制,而是盡量發揮自己的藝術特色。古琴琴式雖多,但主要是在項部和腰部向內彎曲上有所不同而已。
仲尼式又稱“夫子”式,相傳為孔子創制,在項腰處各呈方形凹入,聲音清雅純正。
連珠式為隋逸士李疑所制,項腰各作三個連續半月形彎入,造型精巧玲瓏,音色清亮。
伏羲式造型寬裕古樸,項腰各有一半月形彎人,琴音寬洪。
落霞式在琴的兩側呈對稱的波形曲線,聲音洪亮;師曠式又稱月形式,相傳為師曠所制,琴體在項腰間作圓月形,與眾式有別,音韻如磐;蕉葉式形似蕉葉,是明代閩人劉伯溫創制,琴首無鳧掌而有一葉柄,琴面中央有一長條淺溝,琴底中央有一相應凸棱,乃仿蕉葉之莖,琴兩側邊緣略有起伏,造型玲瓏精巧,別有趣味,琴音圓潤雅致。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