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創造知名品牌的思考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南巡中的鄧小平同志在視察中外合資企業的生產時曾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應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創出我們中國自己的名牌,否則就會受人欺負。”10多年后的今天,中華大地的經濟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提起的“要創中國人自己名牌”的工作,在國家有關部門與企業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2001年,全國第一批中國名牌57個,2002產生了123個,2003年153個,三年來中國共評出高水準的中國名牌333個。
制造大國的驕傲與缺少知名品牌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被劃歸二輕系統一個不被人關注的小門類,全國范圍內生產企業不足百家,從經濟效益上比不上系統內文化類的文房四寶,甚至比不上撲克牌的產值效益,屬于無行無市,勉為生計。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標準化程度不高,談不上采用國際標準、通過國際體系認證,“出口創匯”更是一種奢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打破了行業界限,利用自身優勢,努力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制造工藝,成功的接受世界性產業調整中轉移,積極引進境外資金和管理經驗,走出了一條外國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達到現有水平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按2001年中國貿易年鑒公布的數字,全國體育用品加工企業達304萬家,是30年前的幾萬倍,我國已成為了世界上少有的名副其實的體育用品制造大國。
然而另一個現實也時時鞭策和提醒著我們:我們和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遠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在國際市場上占65%以上份額的“中國制造”卻很少看到中國人自己的名牌產品。我國不少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低價競爭,大量貼牌加工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一方面我們生產的完全符合國際競賽規則和世界上各種市場所需的體育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另一方面我國優秀運動隊所使用的器材和設備,有很多需要進口,令我們尷尬的是,我們用外匯購進的體育用品,有時卻是我們自己生產的。這種無奈背后的原因比較復雜,但起碼有一點卻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我們缺少在世界上叫得響的民族品牌。
面臨歷史性發展機遇和來自市場的激烈挑戰——中國需要造就強大的名牌集群
由于體制問題,從2001年開始,我國實施名牌戰略推廣至今4年來,體育用品業成效甚微。第一年全國評出的57個名牌中沒有一個體育品牌,第二年123個名牌中與體育略有關系的是“旅游鞋”,當時雙星、安踏、特步、李寧、愛樂、亞禮德榜上有名,2003年153個名牌中又與體育品牌失之交臂,2004年上報中只有“乒乓器材”,僅占應創名牌產品的百分之幾。體育用品行業名牌產品推廣的戰略,與該行業的發展速度、與“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與2008年奧運會賽場上國人對國產器材使用的期望值都相差甚遠。
今天競爭激烈的世界體壇一方面是運動員技術水平和意志的較量,更主要還體現在器材、設備的換代速度和科技含量。事實告訴人們:一種新式的“武器”和一項重大發明能推動一個運動項目成績實現歷史性的跨越,其背后凝聚了人類的智慧,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國外品牌以經濟實力為后盾,分割世界資源,形成壟斷格局后又進一步加劇了競爭。
我國體育用品業半個多世紀以來涌現出一大批深受體育界和消費者青睞的優秀的品牌,這些優質品牌產品曾伴隨眾多運動員從少年體校到省市專業隊到國家隊,有的直至國際賽場,為祖國爭金奪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體育用品業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遇到了各種的挑戰,面對境外品牌大舉搶灘的嚴峻局面,中國的體育用品制造業需要有自己強大的名牌集群,實踐證明,要想在國際、國內兩大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擁有更多的中國名牌、世界名牌產品。
進入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意味著——吹響了創造中國名牌的號角
為確保中國名牌的質量和公眾形象,創名牌工作,有著科學嚴謹的評價標準,是需要我國體育用品企業認真對待的,這些評價標準一是市場評價、二是質量評價、三是效益評價、四是發展評價。市場評價包括市場占有率、出口創匯水平、用戶滿意程度等;質量評價要看產品本身的質量水平是否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在國內同類產品中是否處領先地位,其次還要看企業的質量保證體系;效益評價主要考察企業的利潤水平、成本利潤水平和總資產貢獻率;發展評價主要看企業的發展后勁,看企業是否在新產品研發有無足夠的投入,是否擁有核心技術等等。四項綜合評價標準實行累計打分,它像一把鋼性的尺子,使諸多量化指標準確地反映出了企業的總體水平,更像一個路標,給企業未來發展指出了方向。中國名牌產品的評價工作每年一次,一次有效期為3年,名牌產品的評價工作不但不向企業收取一分錢,還要讓企業享受相關減負政策,如:有效期內的名牌產品免于各級政府部門的質量監督檢查,對符合出口免檢有關規定的依法優先予以免檢等等。
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絕大多數規模偏小,實力不強,有的品牌社會效益很好,知名度也高,但市場需求不大,造成主要經濟指標較難達到申報條件;有的強勢產品雖達到申報條件,卻未能在國內同行業中位居前茅;有一些強勢產品則未能入選中國名牌產品目錄;全國體育用品企業約有90%以上的企業未通過質量體系的認證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在創名牌道路上差距和不足。隨著我國體育事業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和行業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國體育用品聯合會作為行業的組織者,已于今年被批準加入了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參與該會組織的重大事務的研究和決策。結合我國體育用品業的實際和現狀,我們預計用10到15年的時間,在國家名牌管理部門的支持下,在各級質量部門的配合下,本著對體育事業發展、對體育用品企業負責的精神,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努力把我國體育用品業內的名牌戰略推廣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