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的也是物流臨安蔬菜返銷者的后半夜
深夜12點,陳月明就開始忙開了。借著朦朧的燈光,她一邊和菜農打著招呼,一邊熟絡地查看菜品,討價還價——這樣的忙碌,她已經堅持了8000多個日日夜夜了。
陳月明老底子是新民村人,結婚后就和丈夫做起了返銷蔬菜的生意。她的菜攤就在浙皖農貿城,當著一個十字路口,位置很優越,往來的都是老戶頭。這不,晚上12點不到,不少菜農已經陸陸續續把大捆大捆的剛從菜地里摘來的時鮮貨運到了陳月明的攤前。“今天莧菜多少錢?67塊?66塊好了。”陳月明麻利地從一位菜農的手推車上“攔截”了一袋的新鮮莧菜,放上電子磅秤,拿出計算器,一邊計算金額,一邊討價還價。很快,陳月明的菜攤“豐滿”了起來,有黃瓜、南瓜、青菜、豌豆、青椒、茄子近20個品種。她告訴記者,等下還會有菜農送菜來,到時候再貸點,有20多種菜才差不多。正說著,眼尖的她看見一位送完菜想回家的菜農車上有一捆南瓜梗,馬上叫住菜農,把葉梗全買了下來。原來,前晚有位老客戶在她這里預定了南瓜梗。
3點一過,菜場里已是人聲鼎沸,前來貸菜的人把一條小巷擠得水泄不通。陳月明的菜攤前圍著10多個人,這個要辣椒,那個要南瓜,還有個則是莧菜、黃瓜、豌豆一把抓。看似擁擠混亂的場面,陳月明卻是游刃有余,報價、稱重、還價、收錢、找錢是紊絲不亂,看得記者是目瞪口呆、自嘆不如。
轉眼天光大亮,貸菜的人們已經散去,陳月明的菜攤上剩下的蔬菜也已是寥寥無幾。趁著有空,她計算著一天的營業額。每天的子夜與黎明,陳月明都在重復著幾乎不變的流程。變的,只是歲月在額頭、眼角和掌心的刻痕;變的,只是越來越規范的秩序和越來越方便的流通。“菜販子這個名稱以后也要改了,我們做的也是‘物流’啊。只不過小了點,呵呵呵……”陳月明笑得很自信、很實在。
深夜12點,陳月明就開始忙開了。借著朦朧的燈光,她一邊和菜農打著招呼,一邊熟絡地查看菜品,討價還價——這樣的忙碌,她已經堅持了8000多個日日夜夜了。
陳月明老底子是新民村人,結婚后就和丈夫做起了返銷蔬菜的生意。她的菜攤就在浙皖農貿城,當著一個十字路口,位置很優越,往來的都是老戶頭。這不,晚上12點不到,不少菜農已經陸陸續續把大捆大捆的剛從菜地里摘來的時鮮貨運到了陳月明的攤前。“今天莧菜多少錢?67塊?66塊好了。”陳月明麻利地從一位菜農的手推車上“攔截”了一袋的新鮮莧菜,放上電子磅秤,拿出計算器,一邊計算金額,一邊討價還價。很快,陳月明的菜攤“豐滿”了起來,有黃瓜、南瓜、青菜、豌豆、青椒、茄子近20個品種。她告訴記者,等下還會有菜農送菜來,到時候再貸點,有20多種菜才差不多。正說著,眼尖的她看見一位送完菜想回家的菜農車上有一捆南瓜梗,馬上叫住菜農,把葉梗全買了下來。原來,前晚有位老客戶在她這里預定了南瓜梗。
3點一過,菜場里已是人聲鼎沸,前來貸菜的人把一條小巷擠得水泄不通。陳月明的菜攤前圍著10多個人,這個要辣椒,那個要南瓜,還有個則是莧菜、黃瓜、豌豆一把抓。看似擁擠混亂的場面,陳月明卻是游刃有余,報價、稱重、還價、收錢、找錢是紊絲不亂,看得記者是目瞪口呆、自嘆不如。
轉眼天光大亮,貸菜的人們已經散去,陳月明的菜攤上剩下的蔬菜也已是寥寥無幾。趁著有空,她計算著一天的營業額。每天的子夜與黎明,陳月明都在重復著幾乎不變的流程。變的,只是歲月在額頭、眼角和掌心的刻痕;變的,只是越來越規范的秩序和越來越方便的流通。“菜販子這個名稱以后也要改了,我們做的也是‘物流’啊。只不過小了點,呵呵呵……”陳月明笑得很自信、很實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