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中國法院網(作者:張涵)2008年2月29日上午8:30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等人出席了中國法院博物館揭牌儀式。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致辭。他指出,這是我國司法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人民法院司法文化建設的一件盛事。“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建立中國法院博物館,這是最高人民法院加強新時期人民司法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對傳承中華司法文明,彰顯人民法院輝煌業跡,推進人民法院改革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最高人民法院始終重視法院司法文化建設。為客觀、真實、全面地再現我國法制發展的歷史,全方位展示人民法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程中的突出貢獻,更好地發揚法律文化,弘揚司法文明,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建立法院博物館。肖揚院長先后就瑞金中華蘇維埃最高法院舊址修復問題和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遺址修復問題作出重要指示。在最高人民法院、地方人民法院的共同努力和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瑞金和延安兩個司法遺址先后于2000年、2006年得以修復,并成為這兩個革命老區開展傳統教育的重要窗口。2007年9月27日,全國法院司法史料征集工作座談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曹建明副院長對在全國法院開展史料征集工作進行了動員部署。2007年12月24日,司法史料展覽初具規模,體系框架也已基本成形。中國法院博物館司法史料預展按照歷史發展脈絡,共分為十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先驅之光》,重點介紹古代、近現代的法律文化與審判制度。第二部分《紅色記憶》至第四部分《曲折發展》,分階段介紹了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文革”前后的人民審判工作。第五部分《法制春天》,分別介紹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的人民法院三大審判工作——刑事審判、民事審判和行政審判。第六部分《軍事審判》介紹了軍事審判工作的發展歷程。第七部分至第十二部分,分別從法院建設、司法為民、司法改革、港澳臺法院、友好往來、親切關懷等不同角度介紹了法院各項工作的開展情況。第十三部分《歷任院長》,重點介紹了最高人民法院歷任院長和各高級人民法院首任院長。中國法院博物館是中國司法史上第一個全國行業性博物館,在中國司法文化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司法史料預展作為博物館籌備階段舉辦的展覽,覆蓋面廣,特色鮮明,從“法祖”皋陶、載有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成文判決的西周后期青銅器亻朕匜(yingyi)、“江南第一衙”浮梁縣衙到中國革命第一法庭、臨時最高法庭和最高法院,再到最高人民法院,歷史脈絡清晰,基本涵蓋了中國五千年司法文明,再現了審判機構的歷史沿革和人民法院各項工作的不斷推進。中國法院博物館除了展出大量珍貴圖片外,還展出了許多極具價值的珍貴文物,如建國初最高人民法院使用的第一枚國徽、最高人民法院分院院印、特赦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的通知書、江華、伍修權、曾漢周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時使用的名章、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第一審判庭的牌匾等。2008年2月1日,北京市文物局組織12位專家對博物館籌備情況和司法史料預展進行了考察和評審。經過評議,專家認為最高人民法院籌建中國法院博物館,填補了我國全國性法院博物館建設的空白;司法史料預展作為臨時展覽,整體框架大致可行,內容也比較完整,同意建館展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