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的創新--以湖南衛視<<背后的故事>>為例
】目前在中國的電視節目形態中,談話類節目是比較受觀眾喜愛的一種節目形式。其平民化視角、大眾化參與的特點,一度吸引了許多受眾。但是隨著談話節目的增多,千篇一律的主持人+觀眾+嘉賓的模式漸漸失去了吸引力。在電視談話類節目遭遇“天花板”危機之時,不妨把視線投向湖南衛視的故事性情感類談話節目《背后的故事》,該節目2003年被《新周刊》評為“最佳談話類節目”,對于這檔以主流話語為已任的欄目,年度中國電視節目榜評選主辦方《新周刊》給出的評價是:《背后的故事》的出現代表了電視品質的一種提升方向:人性化的新聞內幕、故事化的情感內幕、圍爐夜話式的紀錄片;它總能在紛繁表象的背后找到合適的時代主角,訴說不一樣的版本,撥響意外的心靈弦歌。《背后的故事》是一檔45分鐘的情感類談話節目,正成為情感類談話類節目中的一枝獨秀,它的成功應該值得我們去分析研究,其成功的經驗,也許是當前電視談話類節目突破操作瓶頸的一劑良藥。
一、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
在對我國情感類談話節目進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先對該研究對象作一界定。有學者將談話類節目分成兩大類:話題類和人物類,如《實話實說》就屬于話題類談話節目,就一個話題展開討論與分析,最后得出一個開放性的結論。而人物類呢,象《藝術人生》、《超級訪問》、《魯豫有約》等,明星是節目的主角,大眾消費的是明星的個人情感故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尹鴻認為,“情感類節目,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表達人與人在苦難和艱辛中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愛憐的節目,亦或說是通過對那些弱小的、邊緣的、命運多舛的人物命運的展示來喚起觀眾同情、憐惜和感動的節目……是以人物的感情故事為資源,以’煽情’為手段,以動情為目的,試圖用情感架起電視與觀眾之間溝通的橋梁,為我們建造一座公共的情感家園。”因此,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是以電視為媒介,以“情感”為核心,以人物為主打的一種談話節目形態。
每一期談話類節目在制作過程中,都要從內容到形式上進行全面考慮,具體而言,內容涉及到話題、嘉賓、現場觀眾的選擇,而形式上的要求考慮包括節目流程如何安排,即布局上的起承轉合;現場布景、燈光;節目過程中的解說、配樂等。下面筆者就以湖南衛視的《背后的故事》(下面簡稱《背》),從內容、形式兩個層面進行文本分析。
1、選題的多元化與故事性
從2003年4月27日開播至今,我們從《背》播出的節目清單中可以發現節目在選題上的多元性,如:《三峽,無法告別》、《誰把劉曉慶送上法庭》、《非典周年祭》、《劉亦菲的少女世界》、《衡量11·3火災大紀實》等,既關注大事件,又有小人物的出場。甚至對一些大案要案中的核心人物也給予了關注。如在《三峽,無法告別》這一期節目中,編導將視角對準了三峽大寧河上的最后一位船工,看這位三峽移民的生活是怎樣發生變化的。而在《臥底黑幫的神秘人物》中采訪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展現了他如何在幾年時間內幫助公安機關破獲了七十多起刑事案件,成為一個真正的出色的臥底的故事。同時,選題所具備的故事性因素,是節目是否具有吸引力的一個重要環節。由此故事中的敘述人物就成了訪談中的焦點。在《澳門“4·18”搶劫殺人案驚天大揭秘》中,節目首先介紹了泰國的華人富商陳世賢被人在葡京大酒店殺害,被搶劫的財物有700多萬元。那么這樁案件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自然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而被訪者往往是故事的當事人,他的講述就如同帶領觀眾深入事件的內部去了解本來面目。
2、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實現主次嘉賓的聯動
不少談話節目在選取嘉賓時,喜歡找明星、大腕,因為這些人往往能夠吸引住觀眾的眼球。但有人對此作出批評:“這些情感類談話節目不可避免的陷入一種模式,將明星大腕碎片式的情感、記憶進行平面化的拼貼,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與窺視欲,給予了他們短暫的情感滿足,而結果只不過是快餐式的情感游戲而已。”因此,《背后的故事》不僅僅把目光投向明星一族,而且把范圍加以擴大,公眾人物、普通百姓都可成為節目的主角。為紀念第22個“3·15”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背》作了一檔有關打假的節目《將打假進行到底》,采訪了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由他和他的同事一起來講述在當地執法打假的故事。節目對于事業人生中的暫時失敗者也給以人性的關照,在《走過漫漫選美路》中,一個來自四川的女孩連續四次參加了“環球小姐”中國賽區的角逐,在她第四次比賽的首輪比賽中就慘遭淘汰,一個失敗者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編導對“成功”給予了不一樣的闡釋。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節目中接受采訪的嘉賓不是一個孤立單一的個體,節目進行中安排了許多與節目或是與嘉賓密切相關的人物出場,一方面加大了節目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也給現場增添了意外與神秘。筆者試將這兩種嘉賓類型分為:主嘉賓與次嘉賓。一般的談話節目把次嘉賓只是當成一種“佐證”的工具,但《背》卻把同樣的筆墨留給了次嘉賓,有時一檔節目中就沒有主次嘉賓之分,屬于并列形的。如在《三峽,無法告別》中,嘉賓是重慶電視臺紀錄片工作室的制片人徐蓓以及移民李支統,但在訪談中,作為次嘉賓出現的有著名學者,電視人王魯湘、電視風光片《三峽的傳說》當中唱《鄉戀》的李谷一等。因此,主次嘉賓是有關聯性的,這種關聯性推進了節目的發生發展。最后,與嘉賓的交談中,節目還注重突出地域性因素,或者說在訪談中故意讓觀眾留意嘉賓的地域身份特征,從而以“接近性”特征來獲得湖南觀眾的認同。如主持人在采訪洪晃時,特別提到了她的外公章士釗,因為章是湖南人;在采訪相聲演員大兵時,開場就讓大兵用湖南話給觀眾打招呼;而另一位相聲演員奇志由于在長沙待了20年,因此談及其在湖南的經歷更能打動觀眾。
3、深入開掘情感空間,撥動心靈的弦歌
情感類談話節目的關鍵是如何讓嘉賓的故事來打動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不是說嘉賓流淚了,就算成功了。情感交流的關鍵是在雙方溝通基礎上的感情的共鳴。這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流露,沒有矯情與做作。因此,節目在營造情感共鳴的空間,形成一種“場效應”時,需要的是感情的逐步累積,循序漸進的層層推進,直至產生感情的高潮。在實際操作中就需要如何把握“度”的問題。
在《那些感動中國的日子——非典周年祭》這一期節目中,編導邀請了因感染非典而犧牲的護士王晶的丈夫佟險峰,讓他來談二人的情感故事。在訪談中,佟先說起妻子對自己十分的體貼,家里所有的事都有妻子來操勞。加班時妻子還常常送來牛奶,而她自己卻非常節省,工作再忙再累都舍不得打車回家。于是,在妻子生日那天,丈夫特地送給妻子的生日禮物就是一部手機。由此開始,情感的大門慢慢開啟,接下來,妻子在隔離病房發給丈夫的短信,那每一個字都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在此基礎上,主持人把佟的女兒請上場,講述媽媽去世后自己對母親的思念。當父親說到孩子為想念母親,親自作了幻燈片并在上面寫道:“我們都很想念你,天堂四季花開,我知道你是為救別人犧牲的,我一定聽你的話,好好學習,做一個好孩子”時,情感的累積達到了最高點,在場的觀眾都為之落淚就不難理解了。當然,節目的解說與配樂同樣起到渲染氣氛,累積情感的作用,應該說“背”無論從文筆到配音都是無可挑剔的。
4、實現空間的轉換,人生故事的具象演繹
目前,國內的談話節目大多是在演播室內拍攝的,因此主持人與嘉賓的談話就是集中在一塊演播區域內,極大地限制了節目的發揮。不少談話節目注意適當增加外景的拍攝,如采訪與嘉賓相關的人,來改變節目的可視性。從《背》的節目編排來看,外景的拍攝內容占了整個節目的1/3左右。通過類似紀錄片的手法來展現嘉賓的故事。在《劉亦菲的少女世界》這一期中,關于劉亦菲的童年就是通過剪接了劉所演的劇情鏡頭上加上其他小演員演的鏡頭,以黑白片的效果演繹了劉亦菲從童年到少年的生活。在外景采訪中還有大量的鏡頭是對相關人物的采訪,起到了佐證與背景講述的作用。如在采訪劉亦菲時,為了說明劉的小學生活,節目特別采訪了劉的小學班主任、鄰居等;在《超級女生(上)》中,外景鏡頭反而成了主角,從海選報名到評委黑楠、柯以敏的場外評述都大大增加了節目的可視性。超女這一期,單獨采訪嘉賓的分量很少,更多的是把整個中國超女比賽的進程中精彩的鏡頭進行了集納式的匯總。
在訪談的地點上,《背》不局限于演播室,《從陪練到世界冠軍教練》那一期,就是在郴州的中國女排訓練基地拍攝的,郴州對中國女排來說是一塊福地,從這里出發,中國女排獲得了五連冠,也是從這里出發,2003年中國女排奪得了世界杯冠軍。因此,編導選取郴州作為采訪地點是別有用意的。
5、營造場效應,重視場內觀眾的作用。
有人以為觀眾在演播現場只是起到調節氣氛的目的,甚至認為可有可無。其實,現場觀眾的作用非常大,因為現場觀眾不僅能激發嘉賓的談話興趣,還能讓“場效應”充分發揮出來。《背》不僅讓熟悉嘉賓的觀眾參與進來,有時直接讓觀眾來引出談話內容,起到了一種穿針引線的作用。《從陪練到世界冠軍教練》那一期就是讓現場的兩位球迷先贈送禮物作為節目的開始,同樣在采訪歌星費翔時,也是由兩位歌迷對費翔的評價來開始節目的。采訪李湘的那一期,由于現場觀眾中有一位殘疾人,她作為“湘迷”的肺腑之言不禁讓李湘感動不已。現場觀眾的參與對節目的發展以及營造氣氛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結語
目前,中國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呈蓬勃發展之勢,但在操作過程中遠沒有步入成熟期,從節目的內容到外在的表現形式,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節目發展空間仍然很大,因為世界上每一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其心靈世界的豐富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有待挖掘的寶藏。能夠撥動觀眾心靈琴弦的節目,是中國情感類談話節目孜孜追求的目標。演繹情感故事,聆聽精彩人生,應該說此類節目的實質所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