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稚語“生成”主題
】●教師應如何從幼兒的童言稚語中“生成”主題?
實錄一
戶外活動時,羅羅拿著地上的落葉在掃泥玩,有幾位小朋友也加入進去了。展翼邊掃邊說:“夏天到了。樹葉太熱了,所以落下來了。”小朋友都捂著嘴笑起來。吳悅辰說:“應該是夏天到了,樹上的葉子脫下黃色的衣服,穿上綠色的衣服。”黃文怡說:“不是夏天,夏天樹上不會掉樹葉的。”劉唯說:“樹葉發霉了才會變黃。”李藝杰說:“是樹葉被蟲咬了,所以會黃。”聽著孩子們關于落葉的“童言稚語”,我在一邊說:“你們為什么不撿起來看一看呢?”孩子們開始撿起地上的落葉,互相比較著,繼續爭論著。之后,孩子們又陸續從路邊收集了許多落葉,“樹葉”的主題活動就這樣展開了。
實錄二
國慶節即將來臨:小朋友都在畫天安門來美化教室。小朋友對天安門的模樣有些模糊,因為他們只在電視上、書本中看見過天安門。王佳晨小朋友邊畫邊問旁邊的圓圓:“天安門到底是什么?”圓圓說:“天安門是皇帝住的地方。”王藝程反駁道:“天安門是廟,爸爸帶我去燒過香的。”張君彥說:“天安門看上去像一艘船。”原來她在天安門上添了許多窗,還把天安門畫得五顏六色的。我在一邊問道:“天安門到底是什么呢?有什么辦法可以了解到呢?”后來的好幾天,孩子們圍繞著“天安門”各自多途徑地尋求答案去了。
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成人看來很小的事物也會引起幼兒的好奇與興趣,幼兒會用自己的理解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你會感到他們的話有點好笑,但似乎也有點道理,卻往往會忽視這些聽似好笑的話。在探索型主題活動的開展中,教師往往為幼兒難以自主生成主題而發愁,而教師預設的主題有時又難以引起幼兒的興趣。那么,幼兒的這些童言稚語是否能成為生成主題的來源呢?
首先,幼兒對某件事物感興趣才會聚在一起談論,甚至發生爭論。其次,雖然幼兒的知識面狹窄,生活經驗缺乏,他們說的話只能是一些“童言稚語”,但正是這些童言稚語能讓成人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看到他們的真正需要。因此,教師要用心傾聽幼兒的對話,對他們幼稚的言語不要僅僅是付之一笑,而應抓住幼兒交流中的問題和困惑來引導他們自己去探求,并讓他們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逐漸領悟事物的本質及事物之間的關系。
幼兒的好奇心無處不在,只要教師能參與到他們之中,與他們同享童言稚語的樂趣,就不難找到幼兒自主生成的主題。
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幼兒的童言稚語都可以引發為主題內容嗎?教師應如何進行取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