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關系著民族、國家和世界的未來,教育的議題涉及國計民生、千家萬戶,應當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特別是近年來,教育事業的發展非常迅速,在數量迅速增加的情況下,質量的保證和提高已經成為每年兩會的熱點。怎樣才能培養出切實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教育怎樣才能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我們認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手段,大力發展為數字化學習提供環境和條件的新型產業是一個重要的、值得關注的舉措。而要做到這一點,各級領導和教育工作者的理念和思路,又是最根本的。
信息技術在全社會的迅速普及和用廣泛應用,對于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深刻的變化。對于教育領域來說,可以說是首當其沖。在信息時代,由于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學生學什么、怎么學, 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校的作用是什么,都已經成為需要重新考慮的問題。對于這一點,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病和局限性,以及變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它的基本特點是:以班級教學和課堂教學為主,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以標準化的“批量生產”為主要特點。在教學的資源方面,它是以紙質的教材為主,以黑板和粉筆為基本的載體,受到時間空間的巨大限制,成本高,復制困難,極大地制約了教育,以至整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這種教育體制和觀念,和今天的信息時代的人才需求已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我們今天在教育領域所遇到的許多問題, 其根源往往正是在于這種基本的矛盾。比如現在人們說的最多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事實上我們的學生,從小受到的培養是模仿和順從,12年中小學的應試教育,造成的后果是把棱角磨平,把個性消除,這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完全是背道而馳的。這套教育制度和思想,今天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如果不對這些障礙進行清理和糾正,就不可能有效地解決當前教育領域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也為這種變革提供了可行的手段和工具。現代的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運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人們收集、記憶、分析、處理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人們可以更加方便地、快捷地交流和溝通,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越來越不成為障礙。這種新的情況,使得以前受到技術限制而無法實現的改革思路,例如,遠程教學,全球范圍的教育信息資源共享,個性化的學習和教育,虛擬環境及其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等等,所有這些今天已經完全可以實現。因此,可以說對于教育制度和思想的徹底改造,今天已經具備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這里不可能進一步展開對于教育改革的全面討論,,我們只是想指出,這場變革將在教育戰線引發一次新的分工,催生出一個新的產業——數字化學習產業, 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一個新事物。
社會的進步必然伴隨著新的分工。當信息技術滲透進教育利于的時候,我們需要形成專門的隊伍、專門的機構、專門的產業來進行這種環境的建設,相應的資源的建設,相應的維護和管理。要求學校和教師自己動手建立系統、組織資源、運營管理,不但是不現實的,而且是不經濟的。其結果必然是低水平的重復。這已經是我們這里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
出路在于專業化和分工合作,簡單地說就是:細化分工,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形成新的產業鏈。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催生了印刷業、出版業、圖書館等為社會提供服務的行業。那么,今天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催生出新型的信息服務業,當然也就是必然的了。作為這種新型服務業的一個分支,專門為教育提供信息服務的產業,我們不妨稱之為數字化學習產業。按照我們的理解,它包括為數字化的學習提供環境、平臺、設備、資源、服務的各種專門的機構和企業。現在國內外已經出現了一些這樣的機構和企業,我們認為這是值得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界關注的。
如果有人對于這樣的趨勢有所懷疑的話,不妨回顧和對比一下企業信息化的歷程。八十年代的時候,多少企業在自行開發財務軟件。人們普遍認為,自己可以開發,自己開發可靠、安全。然而,今天還有這種情況嗎?專門的財務軟件公司把財務軟件的開發、更新、服務的事情社會化了,變成一種服務了。企業沒有必要自己去開發、維護,而只要作為用戶提出要求,進行選擇和購買就是了。我們今天在教育軟件、平臺、資源問題上的做法,是不是有點像八十年代的財務軟件呢?
毫無疑問,這樣的新事物必然要經過一個發展過程,才能明確概念,形成體系,成熟起來。今天的討論只是提出我們的看法。
我們認為,現在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推進數字化學習產業的成長和發展。
1、總結經驗,更新觀念,明確對于數字化學習產業的認識。
要大力宣傳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宣傳教育信息化是全社會的事情,宣傳分工合作和專業化的理念。我們可以認真地總結近二三十年來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認識“小而全,大而全”的做法的缺點和問題,提高對于新的分工合作的必要性的認識。
2、建立開放的、靈活的機制,吸引多方面力量投入數字化學習產業的建設。
在社會從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教育作為新型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其巨大的、潛在的市場。無論是IT業,還是風險投資者,都應當看到這點。從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來說,建立更加開放的、更加靈活的觀念和機制,從教學和教育的實際需要出發,以“為我所用”為原則,廣泛吸引多方面的力量進入教育信息化的市場,無疑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3、 緊密圍繞學科建設,以資源建設和平臺建設為重點,推動數字化學習產業的發展。
現在教育軟件這個籠統的提法用得比較多,一些產品功能脫離學科內容,使用不便,互不連通,給學校和使用者帶來許多困難。目前迫切需要的是:緊密圍繞學科建設,突出資源建設和平臺建設。
國外經驗表明,資源建設和平臺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的建設工作,對于教育信息化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能有足夠的、數字化的教育的資源,供各級各類學校選擇和使用,必須持續不斷地投入領導力量,組織分布在學校中和社會上的各方智力和財力、使得數字圖書館、輔導資料等盡快地豐富起來,為各種教育提供豐富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素材。
在資源建設方面,國內外的許多經驗已經表明,必須堅持百花齊放,兼容并蓄,在積極引導的同時,建立自由和寬容的學術環境,以便產生更多更好的產品,這樣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與資源投入這一建設。
另一方面,開發和提供學校和社會兩級平臺,以吸納和提供上述資源建設的成果,提供全方位的、可持續的優質服務。毫無疑問,這種平臺的建設和運行也必須走專業化、社會化的道路。
教育信息化不只是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特別是地方各級政府和企業,應當成為教育信息化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力量。我們相信,作為整個社會的信息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必將繼續深化,取得越來越大的成就。新型的數字化學習產業也將在這樣的新型社會分工的格局中成長起來,在新的產業鏈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