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古典主義 十九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新技術特別是在金屬、化學、電力領域出現的新技術,導致新產品的出現和效率的進一步提高,需求和產量的增加引發工業領域的重大重組。同時,經濟領域的競爭開始國際化,并導致頻繁的經濟危機,失業、通貨膨脹使社會沖突的焦點從資本家和地主的對抗,轉向工人和資本家的對立。此時,推行經濟自由主義,重視資本積累,同時強調社會各階級的經濟作用和分配規律的古典經濟學說,逐漸被新古典經濟學說所替代。 新古典主義是十九世紀末葉以來具有廣泛影響和重要地位的經濟理論。它的基本觀點和古典主義相同,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同時它也融合和吸收了其它一些學派的觀點。它淵源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所謂“邊際革命”。當時奧地利的門格爾、英國的杰文斯和法國的瓦爾拉斯幾乎同時提出了以邊際效用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他們使用抽象演繹法、邊際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和數理分析法建立了包括邊際效用理論、時差利息論和一般均衡論等在內的理論體系。它把市場現象歸結為個人選擇的結果,著重解釋在技術知識、社會習慣以及資源稀缺的約束下,個人在市場上進行的主觀評價和選擇,會導致市場過程的協調和均衡,進一步證明了自由放任的正確性。 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特點是: 經濟和諧觀 新古典主義認為,經濟體系的變動和發展是漸進的、而不是突變的;是和諧的,而不是沖突的;對經濟刺激的反應是靈活的。邊際分析是體現這種觀點的分析工具。 供求力量決定價格的主觀價值 新古典主義認為商品和要素的價格決定于市場上的供求力量。市場上的理性行為是,需求一方,消費者尋求最大的滿足;在供給一方,生產者追求最大利潤,通過價格的變動,使供求量調整到雙方相等時的均衡狀態。 完全競爭的經濟 新古典主義的均衡價值理論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基礎上,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一個完全競爭并趨于均衡狀態的經濟。 充分就業的經濟 新古典主義認為市場供求力量能使一國經濟實現充分就業,一切生產要素在分配中所得到的份額取決于他的邊際產品數量。 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有瓦爾拉斯、馬歇爾、凱恩斯以及二十世紀的阿羅和德布魯等。 瓦爾拉斯 萊昂.瓦爾拉斯(1834-1910法國)是邊際革命的奠基者之一,洛桑學派創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純粹經濟學綱要》、《應用經濟學研究》和《社會經濟研究》。其主要貢獻是建立了說明交換價值的一般均衡理論,并將數學方法第一次大規模引入經濟學研究。 他從稀缺性出發,得到稀缺價值論,在此基礎上,他由簡到繁,從單純的交換到引入生產、資本、交換媒介等,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并說明了它的存在、最優和穩定。 馬歇爾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英國)對前人的工作進行了綜合,是新古典主義的杰出和完整代表。他的《經濟學原理》被看作是與斯密的《國富論》和李嘉圖的《賦稅原理》齊名的劃時代著作。他的《經濟學原理》對個別市場或商品分別從需求和供給進行研究,闡述了供給和需求決定均衡價格的理論體系,馬歇爾也因此被認為是現代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奠基者。 馬歇爾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財富和人,注重對人的心理和動機分析。他利用連續原理、邊際方法和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討論了需求理論、供給理論以及二者的作用下的均衡價格理論,力求說明在市場上供給和需求兩種相反作用如何作用、如何達到均衡,從而決定商品價格。在均衡基礎上,他討論了分配理論,指出存在四種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對生產有貢獻,并說明了這四種要素的價格決定。 馬歇爾充分重視數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運用,大量使用幾何圖示表述經濟學原理,注重時間因素對經濟分析的重要意義,充分運用局部均衡的原理,這些研究方法至今仍然被經濟學沿用。 五、社會主義 當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它的成熟時期后,經濟學也從古典經濟學一分為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李嘉圖理論的繼承和批判基礎上,提出了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學說、資本積累以及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學說。他們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指出資本主義一定滅亡,并提出了有關社會主義的經濟理論。他們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中。 其后,列寧根據自己的實踐,發展了關于帝國主義的理論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此后,蘇聯在其實踐中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系,并在東歐和中國得到推廣。 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實踐之后,人們發現這種計劃體制存在著其固有的弱點和缺陷。于是,社會主義國家開始進行變革,引入市場機制。東歐和蘇聯走的是激進的私有化道路。中國則走了一條漸進的改革之路,先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然后是市場經濟。 六、凱恩斯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急劇發展,1923-1933的經濟大危機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破壞。資本主義經濟實踐與傳統的經濟理論所宣揚的自由競爭和自由放任產生嚴重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凱恩斯于1936年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有效需求理論體系和通過國家干預經濟以求減少失業,這被稱為“凱恩斯革命”。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英國)被認為是現代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自他以后至今無人能夠超越。1911年起凱恩斯出任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經濟學雜志》主編。1930年任內閣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1941年擔任英格蘭銀行董事,1944年以英國代表團主席身份出席在布雷頓森林召開的國際貨幣金融會議,并出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董事。凱恩斯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印度的通貨和財政》、《貨幣改革論》、《貨幣論》、《如何籌措戰費》、《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等。 《貨幣改革論》和《貨幣論》兩部著作基本上沒有擺脫傳統經濟學的框框。凱恩斯向傳統經濟學挑戰的是他的第三部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這是凱恩斯經濟學產生的標志。《通論》是在30年代大蕭條爆發以后孕育的,于1936年問世。1929年,凱恩斯和亨德森合寫的小冊子《勞合•喬治能做到嗎?》出版。英國自由黨領袖勞合•喬治提倡舉辦公共工程以減少失業,凱恩斯對此表示大力支持,力圖證明公共工程能有效地增加就業,赤字預算能減少失業而不至于引起通貨膨脹。1930年,凱恩斯在《1930年的嚴重蕭條》一文中流露出不相信“一只看不見的手”會引導經濟健康運行的思想。 1933年,凱恩斯在《獲致繁榮的方法》一文中說明公共工程支出的作用。1934年夏,凱恩斯訪問美國。羅斯福新政進一步推動了凱恩斯的理論研究。凱恩斯會見羅斯福時,強調了政府支出的作用。1935年,凱恩斯發表《一個自我調節的經濟制度?》一文,認為即使不存在磨擦因素,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制度也不可能自我調節。1936年,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這是凱恩斯的代表作。凱恩斯提出了總量分析、短期分析和比較靜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宏觀經濟學體系。 凱恩斯認為失業和危機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它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果。“有效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部分。它是由“消費傾向”、“對資本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期”和對貨幣的“流動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及貨幣量決定的。凱恩斯在理論上分析上采用了“總量分析”即“宏觀分析”的方法。他研究了收入、需求、投資、儲蓄、消費、貨幣、價格水平的總量及其相互關系,使“庸俗經濟學”從微觀分析進入了宏觀分析。 依據凱恩斯的理論,他提出了一整套政策,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費和投資。在財政政策方面,在總需求小于總供給時,主張減稅、增加財政支出,以擴大投資和消費;在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主張增稅、減少財政支出,以減少投資和消費。在貨幣政策方面,在蕭條時期主張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資;在高漲時期主張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息率以限制投資。 凱恩斯《通論》的出版對西方經濟學界和西方國家政府的經濟政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把凱恩斯《通論》的出版稱為“凱恩斯革命”,認為凱恩斯在西方經濟學中進行了一次思想革命。凱恩斯是對西方國家已經并且正在奉行的政府干預經濟政策的理論論證,這一理論論證反過來又成為西方國家實行政府干預的依據。美國新政和《通論》的關系說明了這一點。《通論》在某種意義上是對新政的實踐所作的理論說明,這種理論又反過來為新政提供了依據,推動了新政的發展。 戰后20多年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大力推行凱恩斯主義,它對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實現經濟增長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60年代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并發的現象,使凱恩斯理論出現了危機。凱恩斯理論遭到了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和供給學派的挑戰。 七、凱恩斯以后 研究經濟思想史的學者還未對凱恩斯以后的學術思想加以歸納,這并不意味著凱恩斯以后的經濟學領域缺乏思想。實際上,在這個階段出現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和經濟學家,由于統計分析理論的發展,這個時期經濟學術著作的特點是大量運用統計理論和數學模型。這是后出現了兩個現象:一是1968年諾貝爾獎的設立,帶來了經濟學史上又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經濟巨著來自學院派的趨勢也愈加明顯;二是隨著美國在全球經濟霸主地位的確立,來自美國的經濟學所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新古典綜合派 新古典綜合派又被稱為當代凱恩斯主義正統派或主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羅•薩繆爾遜、托賓、索洛等。“新古典”是指他們接受凱恩斯以前的新古典主義對于市場和一般均衡的分析,但同時應當“綜合”凱恩斯主義。 這種綜合體現在:一、將凱恩斯理論本身綜合成宏觀一般均衡理論,但理論本身卻和新古典理論有相似之處;二、凱恩斯的宏觀理論體系和新古典的微觀理論體系相結合,注重尋找宏觀經濟理論的微觀基礎;三、強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相互配合。 他們認為,戰后的經濟是一種“混合經濟”,既存在市場機制的調節,又有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一方面,經濟中的基本問題,即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仍然由市場機制,即“看不見的手”來解決;另一方面,政府在經濟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政府要運用各種經濟政策來糾正市場調節不可避免的缺陷,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以保證經濟長期穩定地發展,并實現社會公正。 他們用IS-LM模型完善了總需求分析,并用總供給分析來補充總需求分析,建立了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發展了凱恩斯的消費理論、投資理論和貨幣理論,并且將經濟增長理論進行了長期化和動態化。 當代經濟學的其它主要流派 當代經濟學除了新古典綜合派外,其它具有重要影響的學派主要有:新自由主義、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新劍橋學派、新制度主義。 新自由主義以哈耶克為主要代表。它從個人主義出發,強調維護個人自由。而自由的基礎是經濟自由,其核心是私有制,在這一基礎上生產者有經營自由,消費者有消費自由。實現經濟自由的途徑是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調節作用,讓人們在市場上自由競爭。 貨幣主義又稱為現代芝加哥學派,其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其基本觀點是堅持經濟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貨幣,即貨幣量是說明產量、就業和價格變化的最重要因素;在政策上基本主張堅持市場調節的完善,反對國家直接干預。 理性預期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盧卡斯和薩金特。它認為,經濟主體在做出任何決策時,除了考慮到有關經濟變量的情況外,還要考慮這些變量的未來變化,這種有根據的、合理的預期被稱為“理性預期”。它認為市場機制本身是完善的,依*價格的調節作用,市場在正常情況下總是處于供求相等的出清狀態。由于理性預期的作用,宏觀經濟政策無論在短期長期都無效,且會破壞市場機制。 新劍橋學派又稱為凱恩斯左派,與新古典綜合派一樣,號稱是現代凱恩斯主義。其代表人物有羅賓遜、卡爾多。他們認為新古典綜合派將收入支出模型作為凱恩斯主義的核心是一種歪曲;他們認為核心問題應是收入分配問題。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收入分配不合理,分配應以價值理論作為基礎;經濟增長是以加劇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為前提的。因此他們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實現收入分配平等化。 新制度主義屬于經濟學的“異端”,其代表人物是加爾布雷斯、繆爾達爾等。他們將經濟學研究的對象確定為制度;重視經濟倫理問題的和價值判斷;并且用演進的整體的方法研究制度的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