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專著中,作者主要介紹周期表中不同族的金屬原子、團簇和納米顆粒的合成和化學反應,并用獨立的一章專門介紹碳族納米顆粒。金屬核,團簇和納米顆粒的形成通常從原子開始。為了正確理解這個過程,就必須了解原子化學性質的本原。因此,在本書會涉及某些特定的反應。納米顆粒的合成、穩定及研究的方法只作簡要論述。對我組分系統及具有不同化學性質的雜化物和薄膜材料也進行了分析。本書還對化學中的尺寸效應給予了關注。書中簡要概括了利用半經驗和量子化學從頭計算來描述納米顆粒性質的理論方法,并單獨用一個章節介紹金屬原子和納米顆粒的低溫化學研究。 本書還專門用一個章節收錄納米顆粒和相關材料在科技上的各種應用前景,并討論了納米化學和納米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前景展望,以及納米顆粒在生物和醫學上的應用。書中的大量內容是最近3-4年發表的研究成果。 這本專著的某些章節基于授課講義,具有教科書的特色,易于讀者學習。對于想了解這一新興交叉領域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是很有意思的。同樣,對于那些從事納米科學不同方向研究的科學家和教師,以及準備投身到這個新奇且充滿挑戰的領域的學生和研究生們,這本書也將有所幫助。 序言 前言 介紹 1 問題概覽和特殊定義 2 納米顆粒的合成和穩定 2.1 化學還原 2.2 在膠束,乳濁液以及枝狀物中的反應 2.3 光化學和放射化學還原 2.4 低溫化學合成 2.5 物理方法 2.6 不同形狀的顆粒和薄膜 3 實驗技術 3.1 電子顯微鏡 3.2 探針顯微鏡 3.3 衍射技術 3.4 其他技術 3.5 用于元素分析的不同光譜技術的比較 4 金屬原子和納米顆粒的低溫化學 4.1 錳顆粒的反應 4.2 銀和其他金屬 4.3 稀土元素的反應 4.4 反應性,選擇性和尺寸效應 4.5 理論方法 5 化學納米反應器 5.1 概論 5.2 堿和堿稀土元素 5.3 周期中的Ⅲ——Ⅶ族過渡金屬 5.4 周期表中的Ⅷ族元素 5.5 銅和鋅的副族 5.6 硼和砷的副族 5.7 納米顆粒的組裝 6 碳族 6.1 碳和硅的微顆粒 6.2 富勒烯 6.3 碳納米管 7 納米化學中的尺寸效應 7.1 金屬原子的反應模型 7.2 熔點 7.3 光譜 7.4 納米顆粒表面化學過程的動力學特性 7.5 納米顆粒的熱力學特征 8 納米顆粒在科技中的應用 8.1 納米顆粒催化劑 8.2 氧化反應 8.3 半導體,傳感器和電子器件 8.4 光化學和納米光子學 8.5 碳納米管的應用 8.6 生物和醫藥中的納米化學 結論 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