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首次制定并公布了《建筑工程施工勞務工計價指南》。以該《指南》為依據,農民工可以采用日工資單價、實物工程量人工單價、建筑面積人工單價等方式進行勞務報酬計算。據悉,農民工的計價指南每3個月會在建筑業管理部門的網站上更新一次(見7月29日《東方早報》)。 在我看來,這個計價指南的制定和發布,對已經或打算到上海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是一件好事。好處至少有四點:一是農民工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狀況,判斷自己當下的勞動報酬是否合理;二是農民工知道了自己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勞務報酬計算,進而有可能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勞務報酬計算方式;三是農民工可以根據不同工種的報酬狀況,通過技能培訓流向那些報酬較高的工種;四是這個計價指南每3個月更新一次,農民工可以根據變動的情況決定自己的取舍去留。 也就是說,這個細致入微的計價指南,能夠對建筑領域的農民工起到指導和引導的作用,也可以對建筑領域的勞務用工起到信號調節作用。農民工只要一比較就能發現,從事同樣的工種,到哪個城市更劃算。那么,這個計價指南能不能起到為農民工維權的作用呢?如果公布的日工資價格是最低價格,那么,當農民工得到的報酬低于這個水平,應當是可以拿著這個權威的依據到有關部門去討個說法的。 這個著眼于為農民工服務的計價指南,對農民工而言是具體的,也是管用的。事實上,類似的指南在其他城市也開始出現。當然,進城務工的人員不止是在建筑領域從事工作,那么,在此基礎上,有關部門應當逐步建立起其他領域農民工的計價指南,最終形成一個農民工工資計價指導體系。實在說來,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歷史已有幾十年,但現在還沒有見到哪個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能夠反映供求關系及其變動情況的農民工工資價格指導體系。當然,這其中有一個逐漸演變和積累的過程,而為建筑領域的農民工進行計價指導,可以看作是從粗糙到完善的轉折點。 說到為農民工服務、為農民工維權,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情緒大于理性,口號多于舉措,姿態高于實質。孰不知工作做得越具體,服務便越到位,農民工便越受益,方法就越管用。常言說得好,于細微處見精神。工作要做得具體,就愈見真功夫。你搞一個計價指南,若沒有作深入的調查和科學的研究,農民工不會買賬,用工單位也不會買賬,結果只能落個自拉自彈、自娛自樂。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希望這個計價指南以及其他一切為農民工服務的具體措施,能夠廣為人知、深入人心。既要讓用工單位知曉,也要讓政府有關部門知曉,更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利益攸關的農民工知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