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河南省焦作市15萬農民工迎來了自己的節日——農民工節。焦作市建委與焦作市總工會等部門為迎接農民工節,組織了評選先進農民工,幫扶貧困農民工,舉辦農民工歌手大賽、農民工技能大賽、農民工電影周等一系列關愛農民工活動。 2006年6月29日,焦作市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7月20日設立為農民工節。焦作市成為全國最早設立農民工節的城市。 1年來,焦作市各級黨委、政府和各職能部門,以辦好農民工節為契機,把關注農民工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為農民工改善工作條件、生活待遇及解決住房看病和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問題。在焦作,無論是工廠礦山,還是建筑工地,到處都可以看到“全社會都要關心農民工、農民工同樣是城市建設的主力軍”這樣的標語,到處都能感受到全市上下尊重農民工、關愛農民工和幫助農民工的濃厚氛圍。 辦實事,完善農民工服務機制 建立并完善農民工服務與管理機制,是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前提。為此,焦作市委出臺了《關于加強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和工會工作的意見》,積極發展優秀農民工加入黨組織,廣泛吸收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市委組織部和市總工會組成聯合督察組,深入基層進行督察,最大限度地吸納農民工入會。同時,市總工會還加大建會力度,重點推動農民工集中建筑、房地產開發、裝飾、出租汽車、住宅小區物業管理等行業的工會組建工作,并與市建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焦作市建筑業、房地產開發業、裝飾業和出租汽車業工會組建工作的意見》,分別在4個行業協會建立了工會工作委員會,覆蓋企業50多家。1年來,全市共建立農民工工會組織820個,加入工會組織的農民工超過6萬人。 農民工就業形式多樣、流動性大、缺乏組織管理,遇事往往投訴無門。針對這種情況,焦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農民工權益和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的政策。2006年7月,焦作市成立了農民工維權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由一名副市長牽頭,成員包括勞動和社會保障、建委、工會、公安、安監等29家部門和單位,研究解決農民工在生產和生活中的突出問題以及農民工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這些部門和單位還負責全市農民工維權工作的組織與協調。1年來,聯席會議辦公室先后組織開展了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大型咨詢服務、農民工勞動保障權益普法宣傳周、農民工勞動用工和工資支付情況檢查等多項活動,印發宣傳資料5萬余份、農民工維權手冊3萬本,為農民工提供了6500多個就業崗位,培訓農民工1700余人,受理勞動爭議案件32起。 解難事,保障農民工切身權益農民工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企業用工和管理不規范、工資偏低和拖欠現象嚴重;勞動時間長、安全條件差、社會保障不到位;子女入學難、居住和醫療條件差等。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焦作市各級黨委、政府統籌規劃,協調聯動,為農民工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1年來,焦作市清欠農民工工資1260余萬元,安排農民工子女就學322人,幫助1.3萬名農民工進行了合法維權。 焦作市總工會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民工維權工作的意見》,將農民工維權工作細化、量化,還會同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聯合組成4個督察組,對農民工權益維護情況進行專項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博愛縣開展了為農民工討薪活動,去年農民工節前后為35名農民工追回欠薪2.25萬元。修武縣開展了“關愛農民工生命安全與健康特別行動”,工會、勞動、建委、安監、公安、衛生等部門聯動,重點對安全生產、企業事故隱患整改及職業危害預防等情況進行檢查,共檢查出安全隱患20余起,及時整改18起。 為保障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焦作市統籌教育資源,加大投入力度,在全市開展了“金秋助學”活動,把資助困難農民工子女上大學作為重點,對符合資助條件的困難農民工子女及時予以資助,確保不讓1人因經濟困難而失學。去年以來,全市資助農民工子女上大學96人,資助金額達28.8萬元。 做好事,關愛農民工生產與生活 焦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每逢大型節日、高溫和嚴寒天氣,就帶領有關部門負責人到建筑工地慰問農民工,及時解決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焦作市建委就農民工維權、改善建設領域農民工待遇等問題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他們在全市推行了文化娛樂進工地、法制教育進工地、勞動保障進工地、雙清工作進工地、醫療保健進工地、廉政建設進工地和職業培訓進工地等10件實事。 如今的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對精神生活也有著更高的要求。焦作市在關注農民工物質生活的同時,還注重為他們送知識、送文化、送健康,為他們營造豐富多彩的精神樂園。 1年以來,焦作市以農民工節為載體,努力打造最善待農民工的城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豐富農民工的業余生活,改善農民工的生產條件,激發農民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人翁責任感,使農民工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焦作全市上下對農民工的關愛,使他們備受鼓舞。為了回報社會的關愛,廣大農民工正積極投身經濟建設,自覺為企業發展、社會進步多做貢獻,真正把自己融入到了焦作這個農民工的“娘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