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午時分的杭州城,38攝氏度的高溫讓人有些焦灼。走進文一路附近的“楓林晚”書店,眼前的景象讓人有些意外:在這家素以學術書籍為特色、定位于知識分子的精品書店里,卻看見很多農民工,或坐或蹲,或立或靠,認真翻閱著圖書。 這樣的場景幾乎已經成了這家書店的一道獨特“風景”。進入7月,幾乎每天的午間和傍晚,都有三五成群的農民工來到書店看書乘涼。 風格現(xiàn)代的“楓林晚”,是目前杭州單店面積最大的民營書店。因為獨特的人文社科學術書籍的定位,也因為經常舉辦高質量的文化沙龍,“楓林晚”吸引了許多學者、文化人和大學生。 是杭州市正在進行的“兩縱三橫”工程為書店帶來了“新讀者”。旨在舒緩城西交通的“兩縱三橫”工程7月初動工,“楓林晚”附近的文一路是一期工程重點改建路段,600多名建筑工人住的工棚就在書店不遠處。 書店工作人員介紹說,7月初的一天傍晚,兩位剛剛下班、渾身大汗的農民工“怯生生”地走進書店,其中一個問:“我們能不能進來?”“當然可以。”工作人員回答說!澳强刹豢梢灾豢床毁I?”另一位農民工又問,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他們走進了書店。漸漸的,來書店的農民工多了起來。現(xiàn)在,每天都有四五十位筑路工來此納涼讀書。 面對這批“新讀者”,而且多是只看不買的顧客,書店同樣熱情接待,還為他們開了“小灶”。為了保證書籍清潔,原來書店是不供應水的,現(xiàn)在特地加了3處飲水機;原來店里是不賣通俗讀物的,現(xiàn)在特地增加了《故事會》、《山海經》、《軍事天地》等休閑類讀物。 “只要進門就是讀者。知識面前人人平等,在書店里,只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就是讀者與顧客,沒有農民工與大學教授之分!薄皸髁滞怼睍昕偨浝碇焐A說,有的農民工也許在別處會粗聲大氣地說話,但進入書店的氛圍,他們都會安靜地閱讀、小聲地交流!稗r民工當然也有對知識的渴求,即便不買書,只要能走進書店就是好樣的! 說話間,還帶著汗水的陜西民工洪延安走進“楓林晚”,徑直走向一個書架,非常熟練地找到那本還沒讀完的文學雜志《西湖》,順著墻根坐在了地上,翻到第六十四頁“漢詩”欄目仔細讀著:“在一個四通八達的地方/我想到/要站得更高一些……”他告訴記者,他很愛寫詩,每天中午或傍晚,他就是不吃飯也要鉆進書店讀幾首小詩。今天他也是剛下工,回工棚放下工具就過來了。來自內蒙古的何建軍不停地擦著頭上的汗說:杭州的夏天實在太難熬了,多虧在我們干活的路段上,有這家書店可以歇歇腳。 讓書香滋潤更多人(快評) 聞白 農民工、學術書店、納涼讀書……“楓林晚”的做法告訴我們,這3個原本不相干的詞,實際上是可以緊密相連的,當然,“黏合劑”是書店要有足夠的心胸和人文關懷精神。 最近幾年,我國的國民閱讀率連續(xù)走低。除了閱讀方式的改變外,很多人,比如廣大的農民工群體,讀不到書、買不起書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如何為這些人提供接觸書香的機會,“楓林晚”為書店同行提供了借鑒,令人稱道。 農民工“怯生生”走進書店也為一些部門提了個醒,這就是不能忽視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可以多開展一些送優(yōu)秀書籍到工地的活動,為他們讀書創(chuàng)造各種便利條件,進一步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讓書香滋潤更多渴求知識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