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大量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另一方面是技能型工人缺乏。面對這樣的契機,寧夏回族自治區積極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不斷強化技能培訓。 長期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農民外出務工主要從事建筑業,因為缺乏技能,農民工找工作困難,轉換工作崗位更難,而且收入很低。 “但現在這一局面開始改變!睂幭膭趧臃⻊债a業辦公室主任陳曉軍介紹說。陳曉軍讓記者看了一張“全區城鄉貧困和零就業家庭培訓就業援助工程”培訓單,上面羅列著供農民工選擇的40多種職業,其中市場營銷、外事服務等培訓項目格外醒目。 “這些職業都是目前用人單位所需的人才種類,每個農民工可任選一門,培訓時間從三個月到一年不等。除了汽車修理、電焊、家政服務等傳統工種外,營銷、外事服務等新興職業也成為農民工就業的選擇。寧夏農民工就業開始向多行業、技能化發展。”陳曉軍說。 參加了全區貧困家庭就業援助計劃的楊剛經過半年的免費培訓,現在在區內一家企業實習,實習期滿后將成為一名正式員工,每月能掙到900元至1400元的工資。楊剛告訴記者:“如果沒有學到一技之長,我只能干簡單的體力活了! 擁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越來越多,就業優勢逐漸體現。寧夏軍宏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董事長馬軍宏介紹說,參加全區就業援助培訓工程的331名學員已被區內各市縣和鄰近的內蒙古自治區的用人單位“搶”光了,其中接受電焊、中式烹飪、挖掘機駕駛等培訓的學員在實習期間就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合同,而且就業后工資收入普遍較高。 近兩年,在農民工就業服務方面,自治區各個部門積極探索,“訂單就業”成為最大亮點,深受用人單位和農民工的歡迎。2007年3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和山東省教育廳就中等職業教育聯合招生合作辦學達成了協議,將寧夏17萬上不了大學的青年送到山東省實行技能工人訂單式培訓,培訓期滿后安排在濟南、青島、煙臺、威海等城市就業! 2006年全區共有3858人接受了技能培訓,已有1939人學習期滿并通過了結業考試,1550人走上了工作崗位,月平均工資達千元。 為了確保大多數農民工通過職業技能培訓能順利走上就業崗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出臺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政策,將全區農民工技能培訓列入年度規劃和自治區“十一五”規劃,每年由自治區拿出2000萬元資金培訓10萬農民工,爭取讓全區60%以上轉移輸出的勞動力都能接受一次規范的職業技能培訓。 二是全區100多所職業教育院校和民辦的培訓機構把農民工當作城市產業工人來培訓,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對農民工進行實用技能和職業資格培訓,培訓一個成功一個,穩定就業一個。 三是對貧困家庭中有就業能力的人員實行“就業援助工程”,由政府全額出資,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培訓合格后由培訓機構負責安置就業。 至2006年,寧夏累計有12萬農民工接受了形式多樣的技能培訓。全區計劃到2010年有50萬名農民工接受技能培訓,實現全區農民工由體力型就業向技能型就業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