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沒有購買住房,如果進城繼承遺產或贍養老人,農民也可申請落戶成為城鎮居民。 記者昨日在湖北省采訪時了解到,石首、宜都等8個縣市正在試點進行城鄉就業統籌,其中一套配套改革措施就涉及到戶籍制度。 農民落戶城鎮沒有指標限制,但并不代表落戶沒有門檻。湖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有關人士向重慶采訪團記者介紹情況時,將此項改革概括為“移民政策”,即申請遷移戶口的農民,必須符合類似于西方國家吸納外來人口的“移民條件”,如技術移民、投資移民、知識遺產、遺產移民等。 該人士舉例說,就業移民,就是指在城鎮連續就業3年以上,并與用人單位簽訂2年以上勞動合同,年收入高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投資移民,要求在城鎮投資、興辦實業,個人投資總額達10萬元以上,合法經營滿1年,年盈利超過3萬元;榮譽移民,指當地有突出貢獻且獲得縣級以上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等稱號;知識移民,指大中專院校,技校畢業生和高技能人才;遺產移民或贍養移民,則是指在城鎮有遺產繼承,能保障生活需要,或有贍養義務的。 設門檻避免都市貧民窟 ——訪湖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副巡視員周臘元 湖北省的“移民政策”實施情況如何?效果到底如何?集體采訪結束后,記者又專門采訪了湖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副巡視員周臘元,請他談談對“移民政策”的看法。 記者(以下簡稱記):有個普遍現象是,農民進城務工,大多數都無法真正融入城市,問題出在哪里?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周臘元(以下簡稱周):這是觀念認識的偏差問題,越早解決越好。進城農民工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創造者,但其務工條件、收入待遇等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和限制,城市公共資源也不能充分享受,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我們進行勞動就業制度改革后,存在的限制和差別將逐漸取消,“農民工”這個字眼將不復存在。 記:您的主張是,取消“農民工”這一稱謂? 周:“農民工”三個字,從根本上講,是城市沒有真正承認他們已變成居民的身份。這是不合理的。因此,我們啟動了“迎接新市民工程”,一方面希望城里人對新市民采取迎接的態度,另一方面則希望依據出臺的政策去迎接他們、保護他們,讓其安居樂業。 記:把吸引農民進城的戶籍制度改革稱為“移民政策”,這是為什么? 周:因為一座城市的接納能力有限,如果急功近利,無限制地放開戶籍,極有可能帶來惡果,比如學校里學生人數爆滿,低保人數大量增加,甚至帶來“貧困窟”現象。因此,我們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移民做法,一方面積極吸納外來人口,一方面設置個前提條件,即自身須有一定的工作和生存能力。 記者手記 人性化的城市細節 初到武漢,發現這座城市很精致,人性化設計體現在市政設施的諸多細節上。 就拿普通的人行天橋說吧。當采訪車行至江漢區,記者見到一座“奇特”的天橋——階梯的兩側修有滑道,拖著行李的外地人,推著自行車的市民,可以輕輕松松如平地般通行。不僅如此,整個天橋通道上空約3米的高度,還加了一個長長的透明“蓋”。顯然,即使是在大雨滂沱,或是烈日當空的日子里,市民依舊可以安然通行。 看到外地城市好的地方,總容易立馬想到自己的家鄉重慶,并習慣性地作些比較。比如天橋,在咱們重慶數量可謂非常多,但相比而言,人性化設計就少了許多——在烈日當空的夏天,每當離開道路兩旁樹陰的遮護走上天橋,頭頂便是熱辣辣的太陽,那被炙烤的滋味,還真是不好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