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廣州市政府19日召開的"廣州市創建農民工業余學校會議"上了解到,自今年4月以來,廣州市在各大建筑工地大力推廣"農民工業余學校",目前在全市各工地已經開辦了超過20所。預計到今年底,全市該類學校將達到700至800所。 廣州市建設委員會(簡稱"廣州市建委")主任簡文豪告訴記者,針對建筑工人的實際需要,學校的培訓內容包括:農民工進入城市后的一些安全常識、文化知識、職業技能、權益知識、計生及衛生常識等。 記者在一些工地上采訪時,不少建筑工人告訴記者,這些培訓很有實用價值,有些知識還真"救了命"。 在廣州會展中心二期工地的學校課室里,第一次離鄉打工的小袁告訴記者,以前以為下工地有力氣就行,進了學校,才知道不懂知識,連自身安全都難保。他告訴記者,經過一周兩節課的免費教學,一個多月下來,學到了不少知識,懂得了下工地必須戴安全帽、嚴禁穿拖鞋;遵守工地紀律,注意個人清潔;開工前要和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避免事后討不到工錢。 和小袁一樣,不少剛從農村來到城市的農民工,對城市生活感到很陌生,通過上課,不少人懂得了過馬路要等紅綠燈。 廣州市建委宣傳處處長謝少波介紹,目前廣州工地工人總數超過40萬人,在建工地總數超過2000個。一般用人單位會對工人的工作技能"把關",安全知識、文明施工、維權意識卻往往沒人管。 為了培養工人自我保護能力,提高工人素質,從今年4月底開始,廣州市建委、精神文明辦、勞保局等九個部門聯合發文,要求今年底以前,廣州市區內工程造價超過3000萬元、縣級市范圍內工程造價超過1500萬元的在建項目,全部必須建"農民工業余學校",達不到規模的工地,可在總校集中培訓。 記者了解到,農民工業余學校的建設費用主要由工程總承包企業負擔,同時還要積極拓寬資渠道爭取各類資金。 擔任農民工業余學校老師的是國內從事農民工培訓和權益保護研究工作多年的專家學者和各行政主管部門領導。師資培訓費用主要由廣州市建委籌措,每期培訓人數為200人左右。 據介紹,上課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如利用雨天或工余時間,根據工程進度和農民工實際需要講授,盡量做到通俗生動,使農民工上課"坐得住、聽得進、記得住、用得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