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工人日報訊(記者肖玉保吳鐸思通訊員陳清輝)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李智梅幾年前失去雙親,18歲時她從江西來到福建泉州打工。一家包袋廠的老板不僅接納了她,還給她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崗位。李智梅的經歷經媒體披露后,市民匯出一筆筆捐款,使她成功進行了手術。“你到泉州打工,就是泉州的市民,這里的760萬人民都是你的親人。”當市政協副主席、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傅福榮來病床前看望她時,李智梅激動得淚水漣漣。 李智梅僅是泉州100多萬外來農民工中的一員,而她對泉州的內心感悟,卻代表著百萬農民工對泉州的認知。目前在泉州,百萬農民工和其他職工一樣,公平就業,公平得到各種社會保障,與城里人共享公共服務。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僑鄉泉州外企民企蓬勃發展,吸納了數以百萬計的外來務工者,但這一群體也曾一度被泉州市民所“忽視”。“共建和諧社會,人人是主體。農民工是泉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泉州市委書記鄭道溪明確提出了這一觀點。 “用科學理論為農民工立位,用提升素質為農民工立身,用公平待遇為農民工立人。”近年來,泉州市委、市政府、市總工會全方位開展農民工的管理服務和維權工作,努力實現這一群體“五有”,即政治上有地位、社會上有尊重、權益上有保障、收入上有保證、生活上有關心。 通過參加人大會議、政協會議、旁聽政府有關會議等形式,讓他們廣泛參與重大方針政策的決策、政府事涉農民工切身利益文件的制定。通過評選外來工全國勞模、“十佳外來工創業精英”等活動,提升他們在市民中的地位、推動外來工成為“新泉州人”。 這一時期,市總工會不斷推進基層民主管理制度建設,去年新建職代會制度企業680家,6258家企業實行了廠務公開制度。工會還通過培訓3000名勞動合同指導員、監督員、協調員,運用勞動合同宣傳等形式,提高勞動合同的簽訂率和履約率。如今,該市95%以上的規模企業與農民工簽訂了勞動合同,20個工業園區開展了和諧勞動關系工業園區創建活動。 針對少數企業存在的欠薪問題,泉州從設立舉報電話、幫助農民工追薪,發展到引導企業主向社會承諾工資發放,再到推行勞動定額、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制度構建有效地保障了農民工群體的合法利益,去年該市農民工月人均工資高出全國274元。 市總工會在全市喊響了“農民工有困難找工會”,建立四級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全市1000多家企業建立了幫扶中心、困難子女助學基金,建起了100多萬平方米的農民工宿舍。目前,這里的農民工基本已納入社會保險,18萬名農民工子女享受與市民同等義務教育。 |
| |
|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返回頂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