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難,這不僅讓畢業生焦頭爛額,也讓學校殫精竭慮。最近,溫州大學甌江學院派出18名輔導員到各大企業應聘,回來傳授經驗給學生,這樣的舉措在全國尚屬首創。校方宣稱旨在提高“就業指導針對性”,而一些企業則認為增加了招聘成本,畢業生對此也反應不一。 18名輔導員殺入就業大軍 拿著個人簡歷,跑人才市場、赴專場招聘會、“現身”校園雙選會,近一個半月來,溫州大學甌江學院的18名輔導員和自己的學生們一樣忙著“找工作”。 到國美電器、阿里巴巴集團、報喜鳥集團等單位應聘、上班體驗,短則數天,長則月余,“換位赴崗”的輔導員們,有過關斬將被錄用的,也有出師不利的。 “最大的收獲是可以現身說法,告訴學生怎樣少走彎路。”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輔導員葉建蒙說。 據了解,明年浙江省獨立學院面臨首次自主就業,而溫州大學甌江學院有962名本科生將走上就業市場。備感就業壓力的學校,采取了聘請就業指導師、設立貧困生就業檔案、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等措施幫助學生就業。 該院黨委常務副書記謝志遠說:“實行輔導員就業體驗制是為了更多了解市場信息和企業需求,使就業指導更有針對性。” 目前,溫州大學甌江學院已經正式發文,啟動畢業班輔導員就業體驗制度。通知規定,從2008屆畢業生開始,每年一次,帶畢業班的輔導員必須在規定時間之內,參與社會各崗位的就業體驗。 不少企業認為是多此一舉 經濟管理專業的輔導員吳老師今年6月剛畢業留校,到中國移動溫州分公司應聘,以其出色的簡歷脫穎而出,最終成功被錄取為客戶經理。收到offer后,吳老師以找到其他工作為由婉拒了公司。同樣成功應聘為一家培訓公司的銷售部經理的楊老師,則告知是為了指導畢業生而做的就業體驗,得到了企業的諒解。 據了解,甌江學院應聘的輔導員基本上是今年剛畢業或者工作一年的年輕老師,大多是一些留校的優秀學生。面試時,有些輔導員是和自己的學生一起去應聘的,有些則以應屆畢業生的身份應聘,絕大多數事先都隱瞞了就業體驗的目的。 輔導員“暗訪”就業市場,是否增加了企業的招聘成本,擠占了有限的應聘資源,甚至干擾了已趨飽和的就業市場? “國美電器”杭州分公司的人事部工作人員就認為此舉沒有必要:“我們企業招聘應屆生,最看重的是綜合素質,而個人的素質需要長期積累,不是傳授一些技巧就可以解決的。” 合眾人壽浙江分公司的胡經理也不贊成這種做法:“企業招聘人才是有誠意的,這樣的體驗浪費了企業招聘的精力和時間。過來人的經驗的確有借鑒的價值,但最好是請一些成功應聘的學長來介紹經驗,而不必要輔導員親身體驗。” 另一方面,輔導員吳老師稱:“企業在招聘時對于毀約的情況是有準備的,通常都會提高通知錄取的比率,所以不會影響企業最終的招聘結果。” 謝志遠則要求輔導員最好事先和單位說明身份和目的,請單位按照正常的招聘流程應聘,以避免影響企業招聘,但顯然這會使體驗的效果大打折扣。 畢業生認為這是在搶飯碗 “認真了解企業的文化、用人理念及所應聘的崗位有關信息,做好前期準備,知己知彼。” “大學時要積極參與校園學生工作和社會實踐,應聘時讓企業了解你勝任崗位的理由,減少工作經驗的門檻。” 在溫州大學甌江學院日前召開的就業體驗論壇上,輔導員們總結了自己應聘的數條“真經”。學生們聽得很認真,把這些“真經”一一記下來,然而也有學生并不領情。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小何說:“進面試的比例本來就不高,輔導員去應聘顯然會搶了求職同學的機會,而且這種"真經",對學生來說還是紙上談兵,不如自己去應聘的感受來得強烈。” 而另一位畢業生小朱認為,學校要做好的是宏觀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輔導員直接進入就業市場有些越俎代庖。 據悉,甌江學院也考慮到這一點,打算把以后就業體驗的時間調整到暑假,一方面不會影響輔導員的本職工作,另一方面也避免“搶飯碗”的嫌疑。 另外,如果去應聘的輔導員面對企業的好工作心動了,干脆跳槽,學校怎么辦?面對這種可能弄假成真的情況,謝志遠很開明地表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才允許自由流動。”(鄭旭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