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在上海向學習型城市邁進的過程中,建設一個多層次、立體化、全覆蓋的教育體系無疑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在本市昨天(16)舉行的一個“創建學習型城市”學術研討會上,國內一些知名教育專家認為,學習型城市的教育體系是多層面全覆蓋的,而我們現有的教育體系還不夠開放,離學習型城市的目標還有些差距。請聽本臺記者孟誠潔發來的報道。 所謂“學習型城市”,其精髓在于城市的方方面面都蘊含著自我超越的沖動,從而促使其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從外部世界中學到新知識、獲取新信息。這些知識和信息從何而來,城市的教育體系無疑是個基礎性的源泉。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陳學飛教授認為,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學習型城市的教育體系也應當是多層面,全覆蓋的;一個城市要變成一個學習型城市,教育系統要向所有公民提供他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想得到的教育,每個公民都能不斷豐富自己發展自己。 陳學飛說,目前上海的教育體系建設在全國來說處于領先的地位,但在應試教育的前提下,還是存有把社會上最為優質的教育資源封閉在了校園內現象,從而導致社會教育的基礎較為薄弱,其他層次的教育需求難以滿足: [現在應該避免把優質教育資源變成一種純粹的商品。人有不同層次的需求,對教育的需求也是這樣,有很多人只要給我一般的知識就可以了。優質資源怎么來為大眾服務,我覺得應該通過現代的技術手段,比如網絡教育,媒體,以非功利的態度向公眾來推薦。 如何來破解這一問題,上海的教育學專家熊曉東博士認為,可以嘗試整合優質資源,向社會推出: 社會辦學力量是學校教育的一個補充,一些優質的教師一年頂多有一百個學生,而把這些優質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以后,推向整個社會的話,它可以屬于幾百上千個學生所共有。 陳學飛還認為,要想理順著方方面面的關系,最終還是有賴于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在這種體制下,人們講求實際素質,鼓勵突破創新,教育資源才能得到合理化的分配,學習型城市的氛圍也將更為濃厚;我們現在這種應試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背道而馳的。人最重要的知識不完全是書本知識,最重要的實踐知識,需要教育界改變這種觀念,同時也需要市場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強調知識的實際價值,而不是講裝飾性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