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區著眼于提高民工綜合素質,使他們獲得在城市生存和發展的能力,成立了11所“新市民學校”。這種形式在全市,甚至全國也屬首創。 “新市民學校”向全區近8萬名外來民工免費開放,以“就近就便”就學為原則,對成建制的民工以用工單位為母體開設學校,對零散的民工在城郊結合地村鎮、街道、社區興辦學校;立足于培養民工面向未來生活所必需的認知水平、學習技能、情感意志等綜合素質,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為主線,內容涵蓋經濟、文化、科技、法律、衛生、生活等各類知識;編印了兩版共15000本《“新市民”學校百問讀本》,講解常州人文概況、市民行為規范、健康生活方式、勞動權益保障等常識,免費發放;從宣傳、司法、勞動、衛生等部門精心選配思想素質好、精力充沛、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同志擔任學習輔導員,采用課堂面授、現場演示、案例分析、討論評議、文藝節目等多種教育形式。 “新市民學校”講求實效性、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方式深受民工學員們的歡迎,他們自愿參加學習的積極性出人意料,開課時常常是一“位”難求,許多人沒有座位就站著聽課。談起學校的吸引力,外資企業常州永東水洗服飾有限公司員工何翠蘭說:“我們到城市除了賺錢外,還想學點知識和技術,而學校講的內容都是與我們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我們迫切想知道的東西,這是我們愿意來的根本原因”。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盡管期間受到非典疫情的影響,學校共開課300多次,有近20000人次的民工參加了學習,目前學校已增至17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