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指出,要實現本世紀戰略機遇期內的發展目標,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進一步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大作用,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加大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所承載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要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必須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必須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良好社會風尚,努力創建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鄧小平同志說:“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同樣,發展科學技術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也在人。沒有人的全面發展,沒有創新能力的激發、保護和持續,就沒有科學技術的長足發展,就不能完成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實現“學習型社會”的奮斗目標,就是要創造全社會、全民族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形成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良好局面。學習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是相輔相成的。在社會主義現代建設進程中,形成科技發展和學習型社會創建之間的良性互動,是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保證,也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實現。 從歷史上看,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形成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條件,學習型社會體現的是人類進入到信息社會而出現的重要社會特征。在這一歷史階段,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和知識急劇膨脹,知識更新的周期不斷縮短,創新的頻率大大加快,相應地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也大為提高,學習成為個人、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的迫切需要。可以說,科技發展為學習型社會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條件。不僅如此,科技發展還為學習型社會的擴展提供了技術支持。互聯網、衛星視頻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使人們突破了傳統的學習模式,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實現提供了便利條件。此外,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學習型社會的形成提供了社會需求。在世界科技革命推動之下,科技競爭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為了在競爭中取得主動權,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以及不斷學習、創新的強大動力和壓力。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有力地推動了學習型社會的發展。 學習型社會的創建依靠于科學技術,又服務于科學技術。學習型社會積極營造人人愛學、人人皆學、人人能學、人人善學的良好社會環境,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鼓勵敢為人先、敢冒風險、勇于競爭以及寬容失敗的精神,強調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一往無前的進步觀念,這些都為科技創新創造了優良的文化土壤;學習型社會的創建還為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在全社會的傳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接受了科學的武裝,進一步養成了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尚。總而言之,科學技術在學習型社會所創建的文化環境中,獲得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不斷提高人的道德、知識、身體與審美等各個方面素質,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智力支持。當今世界的科技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競爭。杰出的科學家和科技人才群體,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學習型社會通過覆蓋城鄉的終身教育體系,形成社會化的、開放的學習網絡,可以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學習型社會通過建立和完善多個層次的教育體系,積極開發多種教育形式,滿足社會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最終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造就出各種類型的人才。 當今時代,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善越來越有賴于知識的積累和創新。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學習型社會創建,是知識的創新、學習與運用之中不可或缺的兩個環節。只有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使我們以最高的效率、最有效的方式,在知識方面占據優勢,才能使我們在發展中掌握主動。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必須把科學技術真正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創建學習型社會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真抓實干,奮起直追,把握先機,贏得發展的優勢。 當前,《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為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出了總體目標,部署了重要的戰略任務。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既需要保持科技本身的快速發展,又需要社會文化資源和科技人才資源的有力支持。妥善處理好科學技術發展和學習型社會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我們執行既定的任務、實現既定的目標。立足現實,展望未來,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奮斗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