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發展的動力來源于自身不同的定位。”高校的定位就是高校確立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位置,在橫向上確立自己的類型位置,縱向上確立自己的層次位置。縱橫坐標一旦確立,一所高校就確立了自己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地位。確定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后,方能以此為基礎選擇發展的方向、目標、思路和措施等,力爭在同一坐標位置的高校中辦出特色,以特色取勝。這其中隱含的邏輯是:定位——角色——特色。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具有辦學主體意識的每一所高校都要審視自己的辦學條件、實力和水平,把自己放在更大的系統中理性地思考與比較,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不適合自身特點的目標。要清楚自己的使命,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努力使自己成為所屬類型、層次中的佼佼者。 一、北京工業大學辦學定位的演變 近 30 年,北京工業大學辦學定位的演變大致分為 3 個階段: 1.政府定位、層次定位階段(1979 年  ̄1985 年) 1979 年,北京市委提出,要像彭真、劉仁同志主持市委工作時一樣,重點辦好北京工業大學。當年 4 月,學校與市委教育部、市計委、市財政局、市高教局等部門,共同制定了 《關于重點辦好北京工業大學的建議》。1980 年 6 月,北京市委批準了這一建議并以市委 109 號文件的名義下發執行。 該文件確定北京工業大學為市屬重點大學;規定學校的任務是培養首都四個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水平、高質量的又紅又專的人才;指明辦學方向應以提高質量為主,辦成理工結合、以工為主的多科性科技大學;提出學校應當經過長期努力,爭取辦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既以本科教育為主、又有研究生教育,成為北京市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這一階段為改革開放之初,國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仍具有高度的計劃性,所以辦學定位的問題并不突出,幾乎等同于國家的高等教育目標。辦學定位的主體不是高校而是政府,辦學定位注重大學的層次定位,學校的學科結構、人才培養類型等都是層次定位的具體體現。 2.管理體制逐漸轉變,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醞釀學科調整階段(1985 年  ̄1995 年) 管理體制逐漸轉變。1985 年 5 月 27 日,《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高等學校有權調整專業的服務方向,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編寫和選用教材;有權接受委托或與外單位合作,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建立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對不同的高等學校,國家還可以根據情況,賦予其他的權力。”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在高度統一基礎上的靈活變動和某種程度的放權。但總的來說,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發展和建設方面所擁有的自主權還依然較小。 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1985 年,學校在發展規劃中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寬厚的理論基礎,掌握最新科學技術成就和一定經營管理能力,能承擔創新設計、研制和技術開發工作的人才;培養能承擔現代化水平的技術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的科研人才。”1987 年,學校根據大部分畢業生分配在基層企業從事工程技術工作的特點,并考慮本市人才需求的發展趨勢,將培養目標定為“培養高級科學工程技術人才”。1989年8月,國家教委指定由北京工業大學和清華大學進行全國理工科高校本科學生加強生產勞動實踐教學的教育改革試點工作。其成果于 1992 年和 1993 年分別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教委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醞釀學科調整。1985 年、1989 年和 1995 年,學校3 次制定和調整事業發展的“五年計劃”和“十年規劃”。學校開始從發展的角度來醞釀、思考適合自身的定位問題。 1992 年 7 月,校黨委在中共北京工業大學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提出,要力爭進入國家 21 世紀重點建設的 100 所大學的行列;要把學校辦成國內一流大學而奮斗。這次會議在學校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是提出了對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進行調整的原則和方向。 這一階段國家高度統一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開始松動,政府、社會對大學的社會職能有了更為科學的認識,大學的職能拓展為教育、科研、社會服務 3 個重要部分。這兩方面的變化使政府、大學相互間的角色有了變化,大學在逐步獲得辦學自主權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壓力,開始審時度勢,醞釀適合高校自身發展的目標和途徑。在這種背景下,學校提出了 “力爭進入國家 21 世紀重點建設的 100 所大學”的行列、“把學校辦成國內一流大學”的目標,并醞釀以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為突破口。 3. 以學科定位、調整為核心帶動學校定位階段(1995 年  ̄2008 年) 1996 年,學校根據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確立了“立足北京,依托北京,服務北京”的定位指導思想,這一指導思想是由地方院校的性質、任務和地位所規定的,是由北京市政府創辦北京工業大學的目的和投入所決定的。 1996 年底,學校“211 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九五”期間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為首都工業企業、政府管理部門、科學研究機構和其他經濟部門輸送急需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多層次的高級科技人才與管理人才,成為為首都培養與造就跨世紀的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中共北京工業大學第八次代表大會于 1998 年 6月 29 日至 7 月 1 日召開。黨委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學校跨世紀建設的總體目標:到 2010 年,把學校建設成為整體辦學實力、教育教學質量和科學技術水平處于全國同類大學領先地位,某些學科領域有鮮明特色和優勢,在國內外有相當影響,能夠主動適應北京市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需要的社會主義大學;成為服務于北京市建設的高素質、多層次的人才培養基地和推進北京市經濟與科技進步的研究開發基地。 左鐵鏞校長在題為《面向新世紀,堅持改革和發展,為實現“211 工程”建設目標而奮斗》的報告中,闡述了學校跨世紀發展的主要任務和發展思路,提出到 2002 年學校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有:一是以學科調整為龍頭,建立并完善能夠主動適應北京市 21 世紀人才市場需要的教育運行機制和人才培養體系。二是適當擴大辦學規模,全日制在校生規模達到本科生萬人左右、研究生 800 名 ~1,000 名;積極發展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和國際合作教育。三是建設一批適應首都需要、在國內學術界有一定影響的重點學科,其中一兩個學科達到國家級重點學科水平,若干學科成為北京市重點學科;博士授權學科增加到 8 個 ~10 個,碩士授權學科達到 40 個左右,再建一兩個博士后流動站。四是以應用研究為主體,形成工程技術學科與理科、經濟管理學科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科學研究體系,重點建成 4 個 ~5 個應用開發中心和科學研究基地。 2003 年,《北京工業大學創建國內一流大學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 強調:“在今后的中長期發展過程中,學校將繼續堅持‘科學定位,找準目標,發揮優勢,辦出特色’這一具有鮮明地方大學辦學特色的辦學理念。根據國家,特別是地方經濟建設對學校提出的新要求,結合學校發展目標與實際情況,將學校中長期的定位指導思想確定為‘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輻射全國,面向世界’。” 這一時期,學校逐步明確了辦學定位指導思想;形成了鮮明、有地方特色的辦學理念;以學科調整、定位為突破口,逐漸帶動形成清晰、完整的學校定位。 二、大學辦學定位的內涵 從學校 30 年辦學定位的演變,我們可以發現學校定位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 6 個方面: 1.辦學類型的定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大學的學術水平把高校分為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和技術型大學,分別培養學術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美國把大學分為 5 大類:研究型大學;博士授予大學;綜合型大學;普通四年制學院;社區學院及專科學校。目前,我國根據大學職能發揮的不同,把大學大體分為 4 個層次: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本科院校、專科院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我校在 2003 年《北京工業大學創建國內一流大學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中提出:學校在“十五”期間要實現“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轉變”;“到 2010 年,在全國地方院校中率先建成國內一流教學研究型大學”。至此,學校明確了辦學的類型定位。 2.辦學層次的定位 辦學層次與辦學類型相對應。辦學層次定位某種程度上體現為教學、科研在學校工作中所占份額,在人才培養上體現為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在學校教育構成的比例上。我校的辦學層次定位也經歷了由“以本科教學為主”到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的漸變。這種辦學層次定位的變化表明學校除了穩步發展本科教育,提升本科教育質量外,還必須加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