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慧聰絲印特印網】縱使拉動內需的4萬億可創造1600萬個就業崗位,可是……
中國有1.5億富余勞動力出路待尋,每年新增勞動力2000多萬。
受此次危機尤其是出口下滑的影響,中國可能失去2500萬個就業崗位,而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可創造1600萬個就業崗位,還有900萬個就業崗位待解決,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稱[注1]。
盡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人保部”)副部長胡曉義,不久前在社會保障論壇上稱:“《勞動合同法》是人大通過的法律,必然要在全國堅決執行!”但種種跡象顯示,舉國受到美國金融風暴影響,面臨就業壓力之下,《勞動合同法》在2009年或將不再象胡曉義所稱“堅決執行”。
人保部暫緩調整企業最低工資標準
因“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就業形勢趨于嚴峻,社會保障將面臨新的困難,勞動爭議和舉報投訴案件數量上升”,人保部2008年11月20日下發通知,稱“根據當前經濟形勢和企業實際,近期暫緩調整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區別不同情況,指導符合條件企業及技術先進型服務外包企業實施綜合計算工時和不定時工時制。”
2008年11月12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曾蔭權在與東莞與珠三角港資企業代表開會時表示:特區政府已向內地有關部門提出具體建議,以協助港商渡過難關,其中包括“建議內地修改《勞動合同法》限制,以提升人力資源調動彈性”[注2]。
2008年11月6日,東莞市副市長江凌表示,為協助中小企度過“寒冬”,東莞市政府向中央及廣東省政府建議,放緩《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力度及最低工資增幅。
各類勞動爭議案件頻繁
2008年各地相關部門,也頻繁受困各類勞動爭議案件,《重慶晚報》報道[注3]:重慶2008年審結的涉及勞動合同、勞動保險案件8744件,同比上升109,所涉8744件案件中,大部分屬涉及到用人單位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或者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案件,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后,不按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案件數量次之。重慶市勞動局相關負責人稱,目前,一些大企業慣于采取不簽勞動合同的方式,規避購買五險一金,以此降低用工成本。”《中國青年報》則稱:2008年1至6月,廣東省各級勞動仲裁機構受理勞動爭議案件數是上年同期的3倍,達到上年全年總數的107,僅5月與上年同期相比就增長了250,增幅超過100的地級以上市有11個。
《勞動合同法》實施后,也有部分地方政府做出了不利于勞動者解釋,以確保本地經濟增長。而伴隨《勞動合同法》實施后加大企業用工成本,導致的欠薪逃逸、裁員等現象,將對勞動者的就業帶來更多的壓力,此外,各大學招聘會的減少,一方面受影響于美國金融風暴,勞動力成本提升顯然也使企業招聘熱情減弱。
牛年回眸《勞動合同法》的執行中超常提升的勞動爭議案件,學界同為法律起草組成員的常凱(主張“高標準保護勞工”)和董保華(主張不宜高標準保護勞工)之爭,目前的種種現象,相當多已經印證了董保華的“適得其反”的觀點,2009年,《勞動合同法》的執行,或許將出現一定程度的放緩,或局部調整。 |
| |
|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返回頂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