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刺繡是用彩色絲、絨、棉線,在綢、緞、麻葛等底布上借助針的運行穿刺,從而構成花紋、圖像或文字。中國的刺繡藝術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就伴隨著玉器、陶器和織物而誕生,在歷史的遷延與變革中,中國刺繡藝術逐漸演繹為蘇繡、蜀繡、湘繡、粵繡四大藝術流派。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中國刺繡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和雍容華貴、形神兼備的藝術表達方式,使西方藝術界為之動容。 □江南水鄉蘇州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太湖的水使這里充滿了女性的柔媚,而這里的婦女歷來素有擅長繡花的傳統,被當地人稱為“繡娘”。 蘇州氣候溫和,自古盛產絲綢,絢麗多姿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刺繡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里的婦女歷來素有擅長繡花的傳統,宋代的文獻上就有“閨閣家家架繡繃,婦姑人人習針巧”的記載。蘇州人給這些專門從事刺繡的女性起了一個很有詩意很有意味的名字:繡娘。 蘇州女子的纖纖素手,充分演繹了蘇繡藝術的精細。一根頭發絲一般細的絲線,她們可以劈成數十份。繡魚的尾巴,用的就是一根絲線的六十四分之一,而蘇州的刺繡,就要把這六十四分之一的根根絲線,一針一針密密地穿梭在薄如蟬翼的輕紗之上。刺繡講的是心到、眼到、手到。精細之處眼不能眨、手不能抖,繡女們長年重復著一種動作,保持一種姿勢,一般到了中年以后,視力都會衰退。 蘇州自古就有很多風流倜儻的文人雅士,這種文化氛圍也影響到那些大家閨秀,于是閨閣中的女子競相仿繡名畫,把繡品變成了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的觀賞品。 任慧嫻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當代蘇繡藝術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她的刺繡作品有的被中外博物館、藝術館所珍藏,有的被作為饋贈外國政府或首腦的國禮。她的作品代表了當今蘇繡的最高水平。 任慧嫻曾經師從著名國畫大師,對繪畫藝術也有很深的造詣,這對她創造虛實亂針繡,有著重要影響,也使她產生了給畫家繡像的念頭。 79歲那年,刺繡技藝日甄爐火純青的任慧嫻,開始創作驚世珍品《齊白石》。任慧嫻在創作這幅繡像前,為了生動傳神地表現出白石老人的那種神態,她反復揣摩、研究齊白石不同時期、不同角度的照片。任慧嫻用綠、藍、灰三種顏色繡白石老人的眼睛,采用亂針繡和傳統繡的針法,很好地體現了老人特有的眼光。 至今珍藏在蘇州刺繡研究所的這幅肖像,使我們領略到了90高齡的白石老人的風采,虛實之間,老人面部淡淡的壽斑在松弛的肌肉上若隱若現,飄逸的胡須增加了老人神采飛揚的氣韻,尤其是老人的一雙眼睛。 □成都自古盛產絲綢,西漢文獻中就有蜀錦、川繡的記載,古人稱成都為“錦官城”。成都的刺繡被稱為蜀繡。明清以來,刺繡在四川民間廣為盛行。女孩子四五歲就開始拿針,十七八歲便能繡出惹人喜愛的成套嫁妝。 蜀繡歷史十分悠久,西晉文獻中把蜀繡稱作“蜀中之寶”。蜀繡起源于民間,后來逐漸形成行業,最初的繡品主要是官服、花衣、被面、邊花、嫁妝等,很早就行銷于西南西北各省。 蜀繡用針工整,片線光亮,針腳平齊,色彩明快。其中二三針是蜀繡的代表針法。蜀繡傳統題材中最有名的《鯉魚》和《熊貓》,用的就是這種二三針,魚鱗一片片層層疊疊,針腳平齊而不顯呆板,繡出的魚兒十分鮮活,熊貓的毛色逼真,自然而不顯繁瑣。 郝淑萍從13歲考入成都工藝美術學校蜀繡班算起,已經和刺繡打了46年交道,是刺繡行業中最年輕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 《昭君出塞》圖,是郝淑萍用4年時間繡制的,其中融會了她在傳統基礎上創造出的新針法。她以針代筆,用自己獨創的針法衣錦紋,為我們再現了2000多年前一位美麗勇敢的女子,雖然那段遙遠的歷史已經變得撲朔迷離,但是想象中的王昭君身著五彩繡衣、栩栩如生而鮮活生動的形象,似乎把我們帶入了那一段傳奇故事。 □1972年,一個重大考古發現震驚了中外,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出土了一大批極具藝術水平、技藝精湛的帛畫和刺繡品,綺麗的花樣、浪漫的色彩,令人贊嘆不絕。 過去一般認為,發源于湖南長沙、具有獨特風格的湘繡,創始于清代末年,在我國四大名繡中出現得最晚,但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刺繡品,把湘繡的起源至少提前了2000多年。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愛云,曾經是長沙農村一個普通的繡女,半個多世紀的刺繡生涯,使一個農村繡女終于成為一代刺繡大師。 劉愛云開始學習刺繡的時候,湘繡藝術已經有了相當深厚的積累。前輩們創造了許多新的針法,僅摻針就演變出數種不同的分類,摻針是湘繡最重要的針法,是在傳統的套針的基礎上出現的,它使兩種不同顏色的絲線過渡更加自然。 湘繡在心靈手巧的湘女子手里,演化出了一門絕技,叫雙面全異繡,同一底料的正反面,刺繡的畫面、色彩、針法都迥然不同。設計的巧妙和針法的變化二者結合得惟妙惟肖,這是刺繡工藝的一次重大突破。 1986年入選工藝美術國家珍品的《望月》,是根據李白的詩《玉階怨》詩意構思的。繡屏的一面,佳人側立,透過輕簾仰望中天明月;繡屏的另一面,可以依稀見到簾子后面佳人的容貌與身形。直接在繡面上用橫絲牽釘的門簾,編織輕巧,加強了畫面的立體感。 藍綠絲線反射出的冷絲光,產生了任何繪畫顏料和工藝材料所無法企及的效果,透明而虛薄的繡面,籠罩著一層空靈朦朧的韻味,人物身著輕紗薄羅,身姿與肌膚隱約可見,令人聯想到秋夜的寒意,也烘托著畫中人望月懷人的幽怨之情。 獅虎一直是湘繡的傳統題材。劉愛云在傳統摻針的基礎上,嘗試改變施針方法,按照動物毛發的生長規律,毛發根部的針腳用絲線隱藏起來,線條疏松,粗而不密,毛尖部分則用針細密,這樣使人感覺到這種線像真毛一樣,一頭似乎長進了肉里,另一頭卻蓬了起來。 □歷史上精美的粵繡也許只是老一代人心中一些片斷回憶,現在的年輕人很少知道,已經有近300年歷史的粵繡也是中國的四大名繡之一。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自秦漢時這里就是繁榮的都會。粵繡也叫廣繡,歷史上粵繡大體上分為兩大行,一個是潮州盤金刺繡,另一個是廣州絲絨刺繡,這兩大行各有不同特點,但同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潮州刺繡是按照民間風俗習慣,裝飾花紋繁縟豐滿,強調富麗喜慶,歡快熱鬧。而廣州繡則以場面熱烈、用色華麗、大紅大綠而著稱,多用濃郁的七彩原色表現光影變化,具有西方繪畫的韻味。 粵繡風格的形成,也是藝術家參與的結果,專業美術學院畢業的畫家陳少芳,就對這種綺麗的地方特色情有獨鐘。她對刺繡藝術的迷戀,使她干脆放下畫筆,拿起繡花針,從設計繡稿,改為自己直接創作繡品了。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陳少芳創作完成了一大批珍貴作品,由畫家成為廣東省工藝美術的一級大師。“留水路”,是粵繡中最獨特的表現方法,陳少芳用很短的針腳,繡出荔枝表面的疙疙瘩瘩,并按荔枝的紋路留出一定的繡底,造成鮮嫩、逼真的效果。 陳少芳的作品達到了粵繡中的極高的藝術水平。《我愛小雞群》已經成為粵繡人物的代表作,這幅作品既體現了她人物畫創作的功力,又保留了粵繡色彩對比強烈的特點,大紅大綠的彩色絲線,用繪畫的色彩關系統一起來。作者在構圖上采用了人物居中的大膽布局,背后以梅花加以襯托,并用獨創的針法絨毛針繡出的小雞,個個生動活潑,情趣盎然。
|
| |
|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返回頂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