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內容及其優點 造林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每項工程都需要用一定的工藝去完成。其內容包括從育苗、造林、經營直至主伐利用全過程,造林工藝的各個工序相互聯系,相互補充。試驗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截至目前,樟子松容器苗抗旱造林技術,是完成樟子松造林工程的最佳工藝。它的內容概括起來說,就是集中育大(大苗),集約經營,實行“四改”,簡化工序,一次成林直至主伐利用。它的主要特點是:“四改”、“五不”、“四提高”。 “四改”:改春季一季造林為雨季造林為主的多季造林;改裸根小苗造林為容器大苗造林;改淺栽為深栽造林;改密植為合理稀植造林。 “五不”:造林前不需全面整地,挖大穴深栽造林,幼樹生長正常;非極端干旱情況下,栽植時不澆水可確保成活;不需要兩年培土防護,試驗研究表明:大苗抗旱力強,越冬后無生理干旱致死的現象發生;幼林地不需要鏟趟撫育,樹草并存,生育良好;合理稀植不需要多次間伐撫育,一次成林直至主伐利用。實行“五不”,不但簡化了育林程序,節省了用工、降低了育林成本,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在培土防護和撫育過程中幼樹損傷,從而提高了保存率和成林率。 “四提高”: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術與傳統工藝相比較,提高成活率20%-30%;成活率都能達到95%以上;提高保存率40%-50%;一般保存率均在90%以上,免去了補植的麻煩,林相整齊完整,提高了生長率;從樟子松人工林生長進程分析可知,7年以后進入高生長速生期,用大苗造林,其緩生期已在育大苗階段完成,從而縮短了育林周期;一般可縮短5-10年,提高了成林率;如保護得當,不遭人畜危害,可一次成林,成林率可望達100%。 二、具體做法和技術要點 (一)田間大苗培育及移植造林 用2年生裸根苗集中育大,在田間采用大壟作業,株距1米,壟間交錯配置,每公頃可栽植15000株,按保存率60%計算。可保留9000株。造要按1次成林要求,合理密度4米x 5米或5米x 5米,每公頃需苗400株-500株,也就是說,1公頃集中育大的苗木可移植造林18公頃-22.5公頃。 (二)容器大苗培育及移植造林 1.容器大苗培育 育苗地選擇:選擇通風良好,光照充足,無積水,無風蝕,有水源,便于管理的地方,周圍可設保護障。 作床:苗床寬1米,長度不限,床深與裝滿土后的育苗袋同高,為便于管理,每兩床中間應留寬50厘米以上的過道。 容器規格:通常采用塑料袋,厚約0.3毫米,袋高35厘米,直徑18厘米-20厘米。每平方米可育大苗25株。 育大苗時間:裝袋時間與一般裸根小苗造林時間相同。 容器苗裝袋的操作方法:就地取土裝袋,采用一鋪、二蓋、三提苗、四滿、五墩、六靠牢的操作方法。一鋪:就是把袋平放,裝土1/3,使根系舒展;二蓋:就是再投入1/3的土蓋在苗上;三提苗:就是把袋立起稍提苗,防止窩根,使苗木處于袋的中央位置;四滿:就是把土裝滿;五墩:雙手抱袋、墩實;六靠牢:就是把裝好苗的容器袋放在育苗床內,相互靠緊靠牢,以防透風。 技術要點:為確保育大質量,提高成活率,必須掌握以下技術環節。 ①選用頂芽飽滿,須根完整的壯苗裝袋,剔除弱苗、無頂芽苗和擼根苗。 ②容器袋下部必須打孔 4個-5個。小孔直徑1厘米左右,如不打孔通氣透水,苗木多會窒息死亡。 ③苗床容器袋間隙用土填滿,防止透風,及時澆灌透水抗旱保活,及時薅草,精心培育,以利生長。 ④育大前2年,由于苗小抗性差,還須培土防護,以免翌春苗木因生理干旱致死。在上凍前,把苗壓倒,用土蓋嚴,翌春苗木萌動及時撤土。撤土時間寧晚勿早。培土撤土時,注意防止損傷頂芽。 2.移植造林 造林季節: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術,在整個生長季均可造林。最佳時間是7月上旬一8月下旬。這時正逢雨季,雨熱同步,造林成活率高而穩定,緩苗期短,長勢良好。 苗木規格:苗高以30厘米-50厘米為宜,過小的容器苗,保護困難,抗逆性差。 植坑規格視容器袋大小而定,一般為土體直徑的2倍左右,植坑深度以容器袋上口稍低于地面為原則,適當深栽,坑壁垂直,坑口坑底大小一致,嚴禁鍋底坑。 技術要點: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術,確保造林成活率高、長勢好的技術關鍵是保持土體完整,不散不裂,保證容器苗須根完整。在土體內的有效根系不斷裂、不擼根。為做到保持土體完整、不散不裂,在起苗、運輸和造林的各道工序中應掌握以下技術環節。 ①裝、運、卸苗和造林過程中,要輕拿輕放,嚴禁野蠻操作。 ②植苗回土時,要沿坑壁四周依次踏實,避免散坨傷根。 ③容器大苗移栽造林時,應適當深植,并在坑內撤掉容器袋。栽植深度一般不應小于40厘米,以增強抗旱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