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巖溶、水文地質特點 對地表調查的洼地、落水洞、巖溶泉及鉆孔、平硐揭示的溶洞等進行分析,思林壩址區巖溶發育有如下特點: 。1)地層的巖性、構造對巖溶作用控制明顯。P1q、P1m、P2c、T1y2-2地層,灰巖、白云質灰巖,質地純,巖性均一,發育大型溶洞、暗河,如K-12、K-30、K-31、K-29、S-64等,屬強巖溶、強透水層,;T1y2-1-2、T1y2-3、T1yn地層為薄-中厚層灰巖、白云質灰巖,夾較多薄層泥頁巖,巖溶化較弱,主要發育中小型溶洞、裂隙型管道,如Sj-2、Sj-3、Sj-4、Sj-20等,屬中等巖溶層,中等透水巖組;T1y2-1-1、P2w為極薄層灰巖或富含硅質,并有較多的泥頁巖夾層,巖溶化微弱,僅有少量小型巖溶發育,屬弱透水巖組,可作為相對隔水層;T1y1、T1y3等泥頁巖地層,為裂隙水,屬隔水巖組。巖溶在深部多沿層面發育,近岸邊沿層面及裂隙發育。 。2)巖溶層與非巖溶層相間呈帶狀分布,各巖溶層的溶洞互不連通,地下水相互獨立,無水力聯系。如P1q+m、P2c、T1y2、T1yn各巖溶層之間分別有P2w,T1y1、T1y3等隔水層或相對隔水層。水化學分析各層間地下水差異較大。 。3)受喜山期間歇性隆升運動的控制,在鉛直剖面上各巖溶層溶洞成層發育。根據統計,在鉛直方向上此區帶的溶洞大致可分為四層,高程分別為450、425、400、380m,下三層與河流三級階地有較好的對應關系;水平方向上從分水嶺至河邊,溶洞的發育有隨高程呈階梯狀下降、巖溶發育程度逐漸增加之特點。 (4)左岸巖溶的發育強度和規模大于右岸。如左岸發育有K-12(P1q內)暗河、K-30(P2c)、K-31(T1y2)等,形成暗河或巖溶潭,長年有水,最大流量達10余m3/s。而右岸發育的S-64、Sj-2(T1y2)及平內揭露的溶洞流量均較小。原因主要受構造、地形控制,左岸補給區面積大于右岸。左岸從地形分水嶺到河邊,未受斷層影響,巖層連續;而右岸在麻坨 一帶受F9、F4切割,隔水層受到切錯,使銅鼓坨-麻坨一帶的地表水下滲后沿構造缺口向龍清灣一帶排泄,減少了向壩址河側的匯水。 。5)河床深部巖溶發育微弱。因受多層非可溶巖或微弱透水層的阻隔,及河流岸坡卸荷裂隙發育,地下水向河床深部的循環條件差,河床深部巖溶發育微弱。根據地下水化學成份分析,大致以330m高程為界,330m高程以上為地下水循環相對較強地帶,以下為地下水位弱循環帶,其同勘探的巖溶發育深度有較好的對應關系。接合物探綜合判定巖溶發育深度在320m高程,透水率小于1Lu的在300-320m高程以下, (6)P2c與T1y2相比,因匯水面積相等,厚度較小,岸坡巖溶排泄能力有限,兩岸的倒虹吸管道深度較深,相對應河床強巖溶發育深度亦較深,據河心鉆孔揭示,其中291.77~298.11m亦發育溶洞,比T1y2層河床強巖溶下限320m高程低30m。 3巖溶對工程建設的影響 3.1對大壩的影響 思林水電站大壩壩基及兩壩肩均位于T1y2灰巖中,其巖質堅硬,整體完整性尚屬良好。但其屬強巖溶層,巖溶發育,左岸有K-31巖溶管道系統、右岸有S-64、Sj-2巖溶管道。其對大壩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對大壩建基面及壩基巖體質量的影響。 壩基開挖一般因工程量的限制不宜太深,建基面一般選擇于微風化巖體內,但由于受地下水循環影響,在微風化巖體與新鮮巖體界面附近地下水活動和巖溶作用尚較強烈,并有溶洞發育。壩基局部地段將遭遇S-64巖溶管道和其它溶洞、溶蝕帶,對局部巖體完整性、穩定性有較大影響,需作特殊處理。 。2)對大壩防滲的影響。 大壩左岸有K-31巖溶管道水構成的橫向地下水徑流凹槽,右岸又有S-64、Sj-2巖溶管道水構成橫向地下水徑流凹槽。槽向徑流內溶洞發育,地下水活動強烈,地下水位低平,成為兩岸壩肩地基繞壩滲漏流向下游排泄的通道,對壩址防滲不利。 向河床深部,受巖溶發育深度影響,壩基透水性小于1Lu的高程在300m左右,懸帷幕下限較深。 (3)對大壩基坑施工影響 河床大壩基坑開挖時,K-30、K-31、S-64、Sj-2等巖溶管道均包括在上、下游圍堰之間的河段,由上述管道水形成的基坑涌水量推測枯期>100L/s,汛期>2500L/s。 3.2對地下廠房的影響 地下廠房位于右岸山體T1y2灰巖、白云巖中,其地表為一較寬緩的巖溶臺地。地下廠房處于K29落水洞巖溶系統之下,并發育有S-64及Sj-2等巖溶管道,巖溶對地下廠房的不利影響主要有: 。1)巖溶涌水、涌泥。由于地下廠房位于K29落水洞巖溶系統之下,平硐內揭示豎直型巖溶、溶蝕裂隙水在主變洞、主廠房頂拱較為發育,枯期一般僅為滴水,但汛期涌水、涌泥嚴重。據汛期觀測特大暴雨時,平硐溢流涌水量>1000L/s。 。2)河水倒灌。地下廠房底板高程在347m高程左右,低于枯期河水位以下15~20m,施工及運行期河水將沿S-64、Sj-2巖溶管道、裂隙等倒灌,其倒灌涌水量可達500L/s。 (3)局部圍巖穩定性。地下洞室埋深70-140 m,圍巖主要為T1y2-2中厚-厚層灰巖,整體穩定性好。但由于巖溶的溶蝕影響及溶蝕裂隙的切割影響,大大降低了局部圍巖完整性、穩定性。 3.3對導流洞的影響 左岸導流洞,沿線穿越P1m~T1yn2層。巖溶對導流洞造成的不利影響主要有: (1)巖溶涌水。 隧洞通過地段,除P2c層和T1y2層部分洞段通過地下水季節變動帶外,其余洞段均在地下水位以下,并處岸坡地下水緩坡降地帶,巖溶發育:進口洞段P1m灰巖有sj-5巖溶季節泉;P2w與P1m層界面處巖溶較發育;P2c和T1y2-2洞段橫穿K-30、K-31巖溶管道水徑流帶,其間溶洞發育,水面以下尚有虹吸管道通向河床;T1y2-1、T1y2-3、T1yn巖溶較發育,出水點分散,以季節性巖溶泉、中小型溶洞為主,如Sj2、Sj4等。 對左岸導流洞影響最大的是K30、K31。據平硐揭示K31在山體內有多個巖溶潭,如PD-23、PD-47平硐追蹤揭露的Kp-3、Kp-1、Kp-2等,長10-15m,寬3-10m,水深20-24m,其上溶洞凈空高達50m左右。其匯水面積2.0km2,多年平均流量51L/s,汛期流量將>1000L/s以上。K30匯水面積與K31相等,流量為同一規模,倒虹吸管道尚深于K31。 。2)較高外水壓力。巖溶管道內地下水暢通,導流洞通過巖溶管道部位將部分或全部堵塞地下水通道,地下水將涌高形成較高的外水壓力。另在電站建設后期,封堵導流洞時庫水在短時期內上升,亦會在巖溶管道部位形成較高的外水壓力。 (3)局部圍巖穩定性。巖溶發育段將降低圍巖穩定性。 3.4對上游圍堰的影響 上游圍堰心墻下游左岸分布有K30巖溶系統,其汛期涌水量大,且具承壓性,可能會給堰體穩定性帶來不良影響。 3.5對水庫蓄水時的影響 水庫蓄水后,近壩地段的K12、K30、K31等較大規模的巖溶管道均為口小肚大,蓄水后水位上升較快,內部空氣難以快速排出,有氣爆可能。 4工程處理建議 由于巖溶對工程建設有諸多的不利影響,需予以高度重視,并根據各建筑物特點及巖溶發育特征,采取不同的工程處理措施。 (1)壩基巖溶:壩基開挖到位后對已揭露的巖溶管道、溶洞、巖溶帶進行深挖后進行混凝土回填處理;對壩基、壩肩一定深度內未揭露的隱伏巖溶,先利用鉆探與物探結合探明位置、規模后,再視情況進行挖填或灌漿處理。 (2)繞壩滲漏處理:針對壩基及兩壩肩巖溶 管道滲漏,進行防滲處理。兩壩肩防滲線向上游偏折,接T1y1泥頁巖進行封閉;壩基下無隔水層,只能為懸帷幕,帷幕下限至透水率小于1Lu巖體。 。3)地下廠房巖溶處理:先對地表K29落水洞及附近強巖溶裂隙帶進行封閉,并設排水溝后,堵截近廠房區地表水流;封堵S-64、Sj-2巖溶管道及設阻水帷幕,防止河水倒灌;設封閉式防滲帷幕及多層排水洞、排水幕及排水設施,加強地下水堵排;巖溶破碎段,封堵空洞并加強支護。 (4)導流洞巖溶處理:隧洞盡量縮短,減少遭遇巖溶管道機率;將2號導流洞調整布置于右岸,并盡可能在枯水期施工;隧洞通過K31巖溶管道水凹槽帶時,避開Kp1、Kp2、Kp3巖溶潭;K30、K31發育段,河邊設阻水帷幕,內側設截水帷幕及排水洞;巖溶管道水發育處考慮排水,以避免增加外水壓力;加強襯砌。 (5)上游圍堰K30巖溶的處理:結合導流洞內K30處理進行,在K30巖溶管道出口設置集水槽及排水孔,將巖溶水及承壓水排泄出堰體外。 。6)經左岸導流洞K30、K31處理后,巖溶氣爆將會消除,K12因離大壩較遠,巖溶氣爆對建筑物影響甚微,可不作特殊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