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斑點*尾鮰的成魚養殖
斑點*尾鮰既可在池塘中養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庫等大水面放養,同時也是高密度流水養殖,網箱養殖及工廠化養殖的重要品種,我國目前斑點*尾的成魚養殖方式僅限于池塘和網箱養殖。
(一)池塘養殖
斑點*尾池塘養殖方法分主養和混養兩種。主養時放養密度為每畝600-800尾,搭配鰱、鳙200-300尾。美國科研人員認為在斑點*尾鮰主養池中混養羅非魚效果很好,奧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單養斑點*尾鮰每公頃(15畝)可放養4400尾而收獲1400公斤,如混養羅非魚1240尾,則可收獲斑點*尾鮰1568公斤,羅非魚266公斤,使產量達到每公頃1834公斤,比單養增產27.3%。混養時每畝放斑點*尾鮰300-400尾,鰱、鳙魚300-350尾,鳊魚100-150尾,鯉、鯽魚亦為雜食性魚類,且爭食能力強于斑點*尾鮰魚,故不予混養。斑點*尾鮰魚種放養規格一般為5-25cm,以15cm最好。鰱、鳙搭配魚種規格以50克左右為宜。魚種放養時間一般在12月至翌年元月,或在秋季將斑點*尾鮰魚從大規格魚種培育池直接轉入成魚池養殖。在湖北和廣東等地,放養體長10-15厘米的魚種,飼養300天左右便可達到商品魚規格(0.75-1.2公斤)。在飼養管理中,應十分注意水中溶氧。如放養密度大最好配置一臺增氧機。除了天氣突變外,投餌過量也會導致水中缺氧,水體溶氧量要求在每升4毫克以上。
(二)網箱養殖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有關人士1988年考察,斑點*尾鮰網箱養殖主要分布在北美尤其是美國的阿肯色州和南卡羅來納州。我國養殖這一品種的時間不長,網箱養斑點*尾鮰時間更短,但已顯示出其強大生命力和更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如湖北省機械化養魚開發公司與廣東聯營的一畝機械化網箱養試驗點,1990年6月投入2-3cm苗種19萬尾,1991年初即有部分達到0.5公斤的商品魚上市,至1991年底收獲商品魚8.6萬公斤,成活率為80%,平均規格0.6公斤,最大個體2.4公斤,餌料系數為2.1,日均凈重比原產地美國提高1.1%。這一畝網箱除收回全部投資外,獲利稅達100萬元左右,創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效益,為我國機械化網箱大面積養殖斑點*尾鮰魚等名貴魚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網箱養殖斑點*尾鮰魚同養殖其它品種魚類大致一樣,即包括場地選擇、安裝網箱設備、苗種進箱、飼養管理等一系列過程。網箱養斑點*尾鮰應注意以下數點:
1、斑點*尾鮰體表無鱗,易造成機械損傷,苗種進箱及換箱時應小心操作。苗種進箱前應以食鹽水消毒。
2、堅持定時、定量、定質、定位投餌,苗種入箱后應利用投餌措施對其進行攝食馴化。投餌量隨水溫、魚體重量變化而不同。餌料配方可隨魚體重變化進行適當調正。
3、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網箱養殖密度高,許多魚病都有接觸傳染的特點,在這一養殖環境下更應保持水質清新,加強防病措施。
4、勤換箱、勤洗箱,使水體能充分自由交換,保持箱內水體溶氧充足。
四、斑點*尾鮰的魚病防治
斑點*尾鮰的魚病防治是養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尤其在高密度養殖中更為重要,應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實"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針。
(一)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點*尾鮰病毒病
病狀:病魚皮膚及鰭基部出血,腹部膨脹,并有淡黃色滲出液(腹水)。鰓蒼白或出血,一側或雙側眼球突出。如解剖檢查則可以見到肌肉組織、肝、腎和脾有出血區。脾臟呈淺紅色和腫大;胃膨大有粘液狀分泌物。腸灰白色,無食物。病魚呈螺旋形游動,呆滯和頭朝上垂直懸浮于水中。該病有高度的接觸傳染性。水溫30℃時發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魚種,3-4月齡的幼魚也會感染。病程一般為3-7天。死亡率可達95-100%,殘存魚生長緩慢。
防治:目前對本病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降低水溫可減少死亡率,但在生產上并不實用。故應從預防著手,注意放養密度,加強飼養管理。
(二)細菌性疾病
主要由氣單孢菌、愛德華氏菌和柱狀屈橈桿菌感染引起。在病魚中占相當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敗癥
病原:嗜水氣單孢菌
病狀:病魚在水中呈呆滯的抽搐狀游動,停止攝食,體表有圓形稀疏的潰瘍(皮膚、肌肉壞死),腹部腫脹,眼球突出,體腔內充滿帶血的液體,腎臟變軟、腫大,肝臟灰白帶有小的出血點,腸內充滿帶血的或淡紅色的粘液,后腸及肛門常有出血癥狀、腫大。此病多發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一般采用內外結合治療法。使用2PPM的呋喃唑酮或土霉素溶液潑灑池水。選用磺胺劑、抗生素(如磺胺、甲氧嘧碇、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中的任何一種攪拌在餌料中投喂。磺胺類藥物每天每公斤魚投放藥物約200mg,抗生素每天每公斤魚投40-50mg。連續5天。
2、愛德華氏病
病原:愛德華氏菌
病狀:初期病魚胸鰭側有直徑為3-5mm的損傷,外部如針狀的創傷,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內損傷面積逐漸擴大,病菌頻繁入侵病魚血液或感染腎臟,患病的成魚在損傷的肌肉內有惡臭的氣體。死亡的病魚明顯與腎臟、肝功能衰弱有關。發病后期難以治療。
治療:可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等治療。用量參照出血性腐敗病。
3、柱狀病
病原:柱狀屈橈桿菌
病狀:初期在病魚軀干部、頭部出現損傷,或鰭條有灰白點,并有輕微充血。當病狀擴大時,則變成灰白色潰瘍。皮膚完全被侵蝕、肌肉暴露。隨著感染加深,導致魚類死亡。另外感染魚的鰭被腐蝕后,病原體擴散到身體其它部位。通常鰓絲末端開始有褐色的壞死組織,發展到鰓絲基部。真菌可作為繼發性病原侵入這些病變部位。
防治:用1-3%的食鹽水浴至魚有不安狀。用呋喃類或磺胺類藥物,每公斤魚用藥200mg拌入餌料投喂,同時用1.5-2PPM呋喃唑酮全池潑灑。
(三)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狀:被感染后的魚,其身體的任何部位均會長出或小或大叢的灰白色棉花狀菌絲體。捕撈、產卵等操作造成的損傷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會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發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但用1∶15000孔雀石綠溶液浸泡10-30秒或0.1-3PPM孔雀石綠溶液處理1小時有一定療效。大塘中有時用0.1PPM孔雀石綠潑灑或2PPM的高錳酸鉀潑灑有一定作用。同時在捕撈、運輸和放種過程中盡量不要使魚體受傷。
(四)寄生蟲病。
1、魚波豆蟲病
病原:魚波豆蟲
病狀:寄生于鰓部和體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過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層灰白或帶有蘭色的膜。有時會出現細菌的繼發性感染。全年均可發生此病,但在水溫較低時危害較大。
防治:15-25PPM福爾馬林或用0.7PPM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2)全池潑灑。
2、毛管蟲病
病原:毛管蟲
病狀:寄生于鰓部,嚴重時鰓組織腫脹、貧血,有時腐爛。對魚種和成魚都能構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2)全池潑灑。
3、小瓜蟲病
病原:多子小瓜蟲
病狀:小瓜蟲病是危害最嚴重的疾病。如環境條件適于此病,幾天內可使全部魚死亡。小瓜蟲侵入魚的皮膚和鰓組織后,形成大頭針頭大小的小白點,肉眼可見。此病有季節性,春季水溫20-25℃時適宜小瓜蟲病生長和繁殖。
防治:0.1PPM孔雀石綠或15PPM福爾馬林合劑全池潑灑,每隔2天潑一次,1-3個療程,效果較好。0.15PPM硝酸亞汞全池潑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