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瓊”(Arjun)主戰坦克是印度自行研發和制造的第三代坦克。起初命名為MBT 80,后以印度教神話中戰神的名字改稱為“阿瓊”。“阿瓊”是為了替換“勝利”(Vijayanta)主戰坦克于1974年開始研制,1984年3月制成首批二輛樣車,種種原因致使“阿瓊”的發展并不順利。 1972年,印度陸軍提出用新型主戰坦克替換正在生產中的勝利式(Vijayanta)坦克的要求,同年8月,印度戰車研究院即開始新型主戰坦克方案研究。 1973年5月中旬,印度國防部長拉姆斯沃默?文卡塔拉曼在印度議會上說,印度自行研制一種稱為印度豹(Chetak)的新型主戰坦克。該坦克起初叫MBT-80坦克,最后定名為阿瓊式主戰坦克。印度正式批準研制該坦克的時間是1974年3月,該研制計劃同時得到第一次撥款為1.55億盧比,預研工作自此開始。 該坦克重50噸,主要部件例如發動機、傳動裝置、120mm線膛火炮及其彈藥、先進的裝甲和火控系統均要求在印度生產。 直至1984年3月第一輛阿瓊式坦克樣車制成時,該項計劃已支出3億盧比。1985年3月,對外展出了該樣車。到1988年年底,印度擬制造20輛阿瓊坦克樣車以便對武器、火控系統、發動機及傳動裝置和懸掛裝置等部件進行廣泛試驗。然而截止1987年年底,才制成10輛樣車,其中6輛交給印度陸軍試驗,其余4輛留在戰車研究院供院方試驗和改進發展。 該坦克正式研制以來計劃一再延期,研制經費一再追加,已達29.20億盧比,是第一次撥款的20倍,其中,對外交流費用為8.936億盧比,約占總經費的三分之一。僅戰車研究院1986年3月以前的開支就達到6.882億盧比,其中對外交流費為3.286億盧比。 結構特點 該坦克總體布置采用常規方案,樣車以均質裝甲板制成,生產型坦克將采用印度國防冶金實驗室(Defence Metallurgical Laboratory)研制的坎錢(Kanchan)式復合裝甲。 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120mm線膛坦克炮,配用由印度火炸藥研究院(Explos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研制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榴彈、破甲彈、碎甲彈和發煙彈。因為這些炮彈用該院研制的新型高能發射藥發射,所以彈丸初速較高,穿甲彈的穿甲性能較好。輔助武器包括1挺并列機槍和1挺高射機槍,炮塔兩側各裝1排電操縱的煙幕彈發射裝置。 火控系統由巴拉特電子有限公司(Bharat Electronics Limited)研制,是在該公司為勝利式坦克研制的改進型坦克火控系統基礎上發展來的,由晝/夜熱像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彈道計算機及各種傳感器組成。 該坦克起初準備采用燃氣輪機,但后改用1103kW(1500馬力)12缸風冷可變壓縮比柴油機。6輛樣車上裝的是聯邦德國MTU公司的柴油機,功率為809kW(1100馬力)。因為訂貨時沒有提出在印度使用的特定條件,造成使用問題。印度試圖使發動機生產國產化,但國產發動機難以達到陸軍要求的1029kW(1400馬力)的標準,這是阿瓊坦克研制計劃一拖再拖的主要原因之一。 該坦克樣車裝有聯邦德國ZF公司制造的LSG3000型自動傳動裝置,采用液氣懸掛,并裝有巴巴原子研究中心(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er)研制的三防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