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鋒槍自誕生以來,一直是許多國家的軍隊所青睞的單兵武器。它比步槍短小輕便,比手槍火力猛烈,特別適于近戰和沖鋒時使用。在1915年,意大利率先開發出一種可連續射擊的雙管槍械,被后人視為沖鋒槍的雛形。其實,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軍隊就曾大量裝備過沖鋒槍,其數量之多、性能之先進,遠遠超出許多人的想象,在軍事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成建制列裝早于西方10年 美制“湯姆森”沖鋒槍在許多國家廣受贊譽。早在1922年,孫中山就從美國購入30支該型沖鋒槍,全部配發給衛士大隊使用。在一部反映國民黨“一大”的紀錄片里,孫中山走出會場,身邊衛士肩扛的就是此槍。陳炯明兵變時,衛士大隊憑借“湯姆森”給叛軍以極大殺傷,這是沖鋒槍在中國最早的戰例。 此后,中國各地兵工廠均仿制了“湯姆森”沖鋒槍,其中又以晉綏軍的“山西造”最為出名。該槍提高了射程,并采用特殊的11.25毫米彈藥,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絕無僅有。當時,閻錫山的兵工廠每年可生產沖鋒槍近萬支,在普及到基層部隊的同時,還專門組建了獨立的沖鋒槍分隊。如此成建制的大規模列裝,比號稱先進的西方國家都要早10年以上。 “花機關槍”打過大渡河 原產德國的“伯格曼”沖鋒槍,在當時的中國也有很大市場。這種槍配有一個多孔的冷卻套筒,因此又被戲稱為“花機關槍”。該槍工藝簡單,一般的小作坊里也能臨時趕造,其裝備規模遠大于其他型號。 “伯格曼”沖鋒槍后來也受到了紅軍指戰員的青睞。朱德總司令手下的一個警衛班就曾全部裝備過此槍。在著名的大渡河之戰中,十七勇士所配備的武器清單里,就赫然有“花機關槍”一項。 經典名槍橫掃日寇 除去以上兩種型號,德國MP38/40、蘇聯波波莎之類的經典名槍,也都有在華服役的記錄。 針對沖鋒槍火力猛烈但射程較短的特點,中國軍隊在實戰中經常將其統一編配使用,專門執行突襲、滲透或者保衛要員等任務,指導思想與今日的特種部隊頗有幾分相通之處。 抗戰開始后,全國各地的精銳之師陸續奔赴沙場,沖鋒槍在近戰中顯示出的強大威力,多次令驕橫的日本侵略者遭受重創。 在一部反映淞滬抗戰中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紀錄片中,就曾經多次出現八百壯士手持“伯格曼”沖鋒槍向日寇掃射的場面。到了戰爭后期,在英美的支援下,以“斯登”式等新型沖鋒槍大批進入國內,通過我抗日將士的浴血奮戰,成就了沖鋒槍在我國現代軍事史上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