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工藝品 刺繡工藝是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明清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號稱“四大名繡”。 刺繡因產地不同而風格各異。刺繡技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鎖絲、內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刺繡手法豐富多彩,各有特色。刺繡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裝、枕套、臺布、靠墊等生活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刺繡的圖案都以繪畫的畫冊為臨本,常以寫生的花鳥走獸如鳳凰、牡丹、松鶴、荷花、猿鹿以及鴛鴦、鵝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面,具有民間藝術的裝飾性,中國的刺繡色彩富麗奪目,針步均勻,針法多變,紋理分明,花紋活潑、典雅,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喜愛。 工藝壁掛 我們通常把懸掛在室內墻壁上用以充當裝飾和欣賞的編織或印染品等稱之為壁掛,現代壁掛我們常稱之為“軟雕塑”或叫纖維藝術,它包括毛織壁掛、印染壁掛、刺繡壁掛、棉織壁掛或毛麻棉繡組合性壁掛。我國新疆等地生產的栽絨掛毯具有獨特風采,采用多種裝飾紋樣構成,色彩絢麗莊重,有濃重的民族風格。它既是人們用來抵御寒風、防潮,又能裝飾居室可供獨立欣賞的藝術品。我國西藏、青海等地寺院內供奉的一種宗教壁掛,整個構圖以大佛為背景,表現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我佛為大”這一宗教主題思想。壁掛構圖完整,氣勢博大,色彩以暖色調為主,是我國宗教壁掛藝術的巨大杰作。 作為藝術欣賞,大型織物壁掛多用于禮堂、賓館、劇院、俱樂部等公共場所,小型的印染、刺繡壁掛多適用于住宅、臥室等。 編織工藝品 編織是我國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手工藝品。它是利用各地所產的草、竹、藤、棕、柳、葦為原料,就地取材,編制成豐富多彩的實用工藝品。草編的制作過程將事先染有各種彩色的草,編織各種圖案,有的則編好后再印裝飾紋樣。經過工藝工人和農民群眾精心勞作制成實用的工藝品,這些輕巧耐用、美觀大方、經濟實惠的物品,深受人們的喜愛。它不僅暢銷國內,而且行銷國外,譽滿全球。 竹編是用竹篾材料編織的工藝品,竹編的制作過程是先將竹子剖削成粗細勻凈的篾絲,經過切絲,刮紋,打光和劈細等工序,再由工藝人的巧手編織做成各種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像各種動物,如雞、鴨、魚、鵝等造型的竹籃、果盤,還有各種造型的花籃、屏風、門簾、扇子等,四川自貢藝人龔玉璋的扇子,稱為“龔扇子”,所用的篾絲,細如絹紗。 棕編是用棕絲制成的工藝品,特點是比一般草編工藝堅實耐磨,主要產品有提兜、箱子、涼鞋、拖鞋、玩具、地毯等。 我國民間編織工藝豐富多彩,花樣繁多。這些實用工藝品既可欣賞,又很實用,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光彩,也是勞動者智慧和勞動的結晶。 風箏 風箏在我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是用薄木片做成的,叫“木鳶”,公元十世紀(五代)時,有人將竹哨系于風箏上,風入竹哨,聲如箏鳴,因此被稱做“風箏”。風箏的形式多模擬禽、鳥、魚、蟲,常見的有金魚、大雁、蝴蝶、蜈蚣等,姿態生動,色彩艷麗,繪制精巧,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娛樂品和欣賞品。 泥塑和面塑 泥塑是我國民間傳統的一種雕塑工藝品。是民間藝人把粘土里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后,捏制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干,先上粉底,再施彩繪。泥塑有制作各種古代戲曲人物和具有生活氣息的現代人物,還有捏泥玩具供人玩賞的風俗。天津著名的“泥人張”,他捏塑的泥人神態栩栩如生,神采各異,具有生活的真實感和獨特的風格,享譽海內外。 面塑也叫“面人”,是我國民間工藝品,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制成的各種小型人物。面塑起源于民間,逢年過節時制作各種動物或福、祿、壽、喜字、花朵等的“喜饃饃”、“花點心”。是為了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經過一代代的創意和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可以獨立欣賞的民間藝術品。 我國各地面塑藝人擅做戲曲人物、佛像以及民間故事和古典小說中的人物,形態生動逼真,色彩艷麗明快,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