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游戲概念與內涵的再認識 對游戲概念的界定,可謂眾說紛紜。一個概念如果并在越多的場合使用,那么,要對它下個確切的定義就越發顯得困難。維特根斯坦就用了“家族相似性”這個詞來表達游戲的復雜和多樣。但人們通常從游戲特征的角度來下定義,并把自主性、愉悅性、虛構與現實的統一、具體性和積極的約束作為游戲的特點來描述。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把游戲看作是:由兒童自主調控的.有愉快體驗、有具體內容、有規則約定的,且有助于實現兒童生命成長的一類活動。其中,自主調控是游戲最本質的特點。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游戲。一是把游戲理解為一種實體性的活動,這種活動被外界普遍承認為是某種游戲,特別是某種規則游戲;另一方面是把游戲理解為在活動中所獲得的愉悅、放松、自在的心理體驗,而這樣的活動很可能在形式上不是典型游戲,但人們同樣可以獲得游戲的心理體驗。比如,對于工作十分投入的人來說,工作就像游戲一樣讓人快樂和忘我。 在早期兒童那里,游戲和他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游戲就是他們的“工作”,所以呈現出大量的混沌與不分化現象,可以說游戲就是他們的存在方式。由于“玩是孩子的天性”。且玩能給他們帶來快樂和自由自在,因而孩子們常常用玩來稱呼游戲。對什么是玩,他們有著自己的看法,畫畫是玩,搭積木是玩,玩娃娃家是玩,滑滑梯是玩.當小醫生是玩……而看電視或聽媽媽講故事就不是玩了——無疑這樣的看法已經強加了成人的主張。但事實上,在兒童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和活動都和游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聽媽媽講故事和看動畫片的過程中,兒童的思緒在慢悠悠地飛揚;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總是主動地尋找著不一樣和不尋常.他們極其留意生活中每一個新鮮事物,并抓緊時間去玩,去探究。而由此發展和積累的經驗會成為他們發生游戲的源泉,豐富他們的游戲情節。 二、為什么很多人僅僅在口頭上重視游戲 不少學者對兒童游戲的價值給予高度肯定,這些觀點我們可以從游戲的史料研究中得出。從盧梭到福祿倍爾和皮亞杰,從赫伊津哈到杜威和伽達默爾,他們都非常看重游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盧梭十分鼓勵兒童的自我探索,提出要“敢于把時間白白放掉”,其寓意是強調成人應該把游戲的權利和時間還給兒童。福祿倍爾說“游戲是兒童內部存在的自我活動的表現,是一種本能性的活動,是兒童內心世界的反映……”皮亞杰說游戲“就是把真實的東西轉變為他想要的東西,從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滿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歡的生活中.他解決了他所有的一切沖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虛構的故事來補償和改善現實世界!薄坝螒虿⒉皇侵黧w想服從現實,而是想把現實同化于自己!焙找两蚬岢觥坝螒蛎宰∥覀,游戲帶有我們可在事物中窺見的最高特質:節律與和諧!薄爸挥挟斝撵`的激流沖破了宇宙的絕對控制的時候,游戲才成為可能!倍磐䦶慕逃牧嫉慕嵌茸屑毜胤治隽擞螒蚺c工作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從兒童早期開始,就沒有全部游戲活動時期和全部工作時期的區別,而只有著重點的不同。即使很幼小的兒童,他們也期望一定的結果,而且嘗試要達到這個結果!(《民主主義與教育》,P.221)伽達默爾則從哲學的角度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游戲的獨特價值.他提出游戲中的兒童并不是游戲的主體,在他看來“游戲的魅力,游戲所表現的迷惑力,正在于游戲超越游戲者而成為主宰。”并指出:“誰不是嚴肅地對待游戲。誰就是游戲的破壞者! 然而,學者們的重視和肯定,并沒有改變公眾對游戲的忽略甚至蔑視。在很多人看來,游戲與工作是相對的,游戲是對工作和責任的一種逃避,游戲也是對學習的一種回避。而普通百姓的頭腦中“勤有功,戲無益”和“業精于勤,荒于嬉”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們甚至覺得如果一個孩子整天就知道玩,長大肯定沒有出息。而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的急功近利和商業化傾向,更加劇了人們對兒童游戲的忽視和偏見。 此外.現在的兒童也越來越缺少正常游戲所必須的時間、場地、材料、伙伴等條件。兒童的游戲場地小了.游戲的時間短了,游戲的材料貴了。游戲的伙伴少了。南京民俗博物館的楊天麟館長感慨地說:“現在大家都住進了商品樓,孩子玩起來卻不方便了。小區美化后是漂亮.但不能隨便畫房子玩了。巷子里機動車比人還多.滾鐵環根本不可能! 三、游戲對于兒童最大的價值是什么 游戲就是兒童的生命表現形態。兒童需要游戲!就像需要空氣和水一樣!兒童們會自發地、主動地生成出許多游戲.有的時候,很難說是成人在帶著孩子玩,還是孩子在帶著成人玩。兒童的游戲是實現其積極性的一種形式.是生命活動的一種形式。由于有了游戲,由于有了屬于兒童自己的一類特定的活動,兒童們能夠使自己的剩余精力有一個合情合理的宣泄途徑,并在這個過程中繼續積累自己的剩余精力。在這樣的過程中,兒童路!(《人是如何學習的》,P.3) 通過游戲,兒童擁有夢想,從而構建起他們自己的世界。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兒童在游戲中生活于現實之外的現實中,也就是說。在游戲中兒童生活于夢想的世界。游戲是離不開夢想的。兒童能夠在游戲中以夢想的方式在自己的心中構建著外部世界。” 通過游戲,兒童有了健康的人格.有了解決問題的智慧,有了良好的人際關系,有了愉快的情緒。游戲給兒童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新奇與可能,而游戲的魅力正在于此。 四、我們真的了解兒童的游戲們構建起了屬于他們自己的精神家園.兒童們有了自己的世界。可以想見的是,如果兒童沒有了游戲的時間、機會、場地和權利,他們的兒童世界便自然地不復存在了。 兒童是在游戲中學習的。游戲發展了兒童的體魄,發展了他們的語言、動作和思維能力,也讓他們擁有了知識和能力。有研究表明:“人具有學習特定領域知識的先天素質.兒童主動地探究他們的世界。在特殊領域,比如生物學和物理學的因果關系、數、語言等,嬰兒和幼兒具有極強的好學易學的先天素質。這些對學習的偏愛(biases)有利于早期學習或使之成為可能。也為低齡學校教育鋪平了道嗎 事實上,我們并不真的完全了解兒童的游戲,甚至說我們對兒童游戲的了解少得可憐。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自己還有和孩子一起去玩、去瘋的感覺和勁頭嗎?作為成人.你能猜想出一個孩子最喜歡玩什么游戲嗎?是滑滑梯還是插雪花片?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最喜歡玩什么游戲嗎?是打彈子、跳橡皮筋、過家家,還是忙著搜集“財寶”。最近.你是否安排了詳盡的計劃和孩子一起去玩,一起去郊游或遠足呢?你是否安安靜靜地觀察過孩子的游戲呢?你知道他們最喜歡的故事.最喜歡的動畫片是什么嗎?作為老師.你是否有大量的有趣的教學游戲讓孩子們百玩不厭嗎?你能否創造條件讓兒童們安心愜意地去游戲呢?由于缺少對兒童及兒童游戲足夠多的了解,成人(特別是教師)在支持或指導兒童游戲方面顯得困難重重。 每個兒童都是天生的游戲家,“兒童是成人之父”.大人們需要向兒童學習。在觀察、了解兒童游戲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地了解兒童。慢慢地理解他們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更加了解我們自己和這個時代,樹立起新的教育觀念.進發出更多的、更新的教育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