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醫藥文化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面聯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中醫”是個專用名詞,它的“中”字顯然是為了區別“西醫”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醫”是指傳統中國醫學或中國大夫。不過認真求實地考證一下,這個“中醫”之“中”,本來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國呢! 何以為證?“中醫”一說,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的“有病不冶,常得中醫”句。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就有了“中醫”一詞,那時西醫還不成系統,更沒傳入中國(西醫傳入中國是在西漢以后又過了一千七百年的明末),西漢人連西醫為何物都不知道,怎可能為區別“西醫”,而稱中國的醫學醫術為“中醫”呢? 西漢開始有“中醫”的說法,若“中”不指中國,究竟何意呢?中國最早認識尤物的思想基礎,來源于《易經》,將世界一切事物均納入陰陽的軌道,對后世的哲學,社會、堪輿、天文、地理、醫學……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響。因此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才會取得平衡不會生病。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必來。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即身體若無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會百病全無。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醫之“中”的真正含意。 當然,今日“中醫”一詞指中國的醫學,但是,若理解了“中和”之意,會明白大夫為何常說滋陰、補陽、調理……從此,中國醫藥學的文明史開始了。 中國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醫學史,由于東方文化發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國獨特理論框架,及近現代西方科學的撞擊及西醫的傳入,出現兩個分明的層次,在東西方醫學交匯中呈現復雜多態的狀態。 夏商西周時期醫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記載了大量的醫藥衛生的內容,形成了醫學的雛形。 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整個學術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時期,醫巫分離,醫學具有更顯明的科學性、實用性和理性,占據了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導地位。臨床醫學的分科已現端倪,趨于專業化。 秦漢時,以傷寒、雜病和外科為最突出的臨床醫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長期處于動亂割據的狀態,醫藥學在脈學、針灸學、藥物方劑、傷科、養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績,為醫學的全面發展積累了經驗。 隋唐時期,國家重歸統一,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形成了一種空前輝宏氣勢。中國醫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醫學家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獲得了更為豐富的成果。這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兩宋是中醫藥學發展的重要時期。政府的重視在醫藥發展上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組織人員編纂方書和本草、設立校正醫書局、鑄造針灸銅人、改革醫學教育、設立惠民局、和劑局、安劑坊、養濟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進了醫藥衛主之進步。 遼、夏、金、元與兩宋王朝并立以至元滅宋統一全國。這是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大融合時期,是中國醫學史上學派爭鳴、民族醫學奮起的一個輝煌的時期,為多源一體化的中國傳統醫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現了蓬勃的生機。 明代,醫藥學發展出現革新趨勢。在探傳染病病因、創造人痘接種預防天花、中藥學研究等進入新的層次。中外醫藥的交流范圍已達亞、歐、非許多國家與地區,中學的輸出、西學的東漸,使中外醫學文化在交流接觸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醫學趨于普及與升華發展的時期,王清任躬身于人體解剖,著有《醫林改錯》,反映了“中國醫界大膽之革命論者”的開拓進取精神。 上述的這一切,是中國古代醫學波瀾壯闊的歷史梗概。這樣一脈相承、綿延數千年一直未曾中斷的醫藥文化及文明,是世界醫學史上所罕見的。中國古典醫籍數量之大,名醫輩出,人數之多,在同時期的世界范圍內也不多見。中國傳統醫藥學有著強有力的生命力,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經過了與近代醫藥文化的撞擊、對抗到結合,也注意從國外先進文化中吸取有用的東西,遂出現了中西匯通合纂的探索。傳統醫學在走向現代化。 近百年來,中國的現代醫學,傳統醫學和中西醫結合的格局將會對這百余年的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作出客觀的再現和評述。 中國醫學史無論對于中國古代的醫學研究,還是對近現代醫學的研究,或是與各種不同體系醫學的比較研究,對醫、教、研和衛生管理等工作及學科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涵蓋面廣,所涉及的時間、空間久遠博大,不是其他學科所能代替的。 |